首頁 > 電影

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藝點兒藝術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

看同性題材的電影時,會先抹去對這一屬性的特別強調,關注敘事的本身,帶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發生客觀觀影,而非過於關注「同性」二字。

法國在藝術人文領域裡的不束縛,從小將藝術課設為必修課,不讓非專業相關人士帶有某種傾向的審查,塑造了平均水準及審美意識較為獨立及有思想的社會氛圍。近幾年看了幾部優秀法國女導演的作品,她們比男性更直接,細膩,敏感,呈現的畫面帶著女性柔美的唯美質感卻又隱藏著一份不安與靜謐的危險。無論是2017年帶著《牡丹花下》(擴展閱讀見影評: 只有女性導演才能導出男人看不懂的女性世界)去戛納的科波拉?索菲婭,還是這部《燃燒女子的畫像》,畫面的呈現及光影的運用,幾乎都是把鏡頭當成了美術館,將所有的發生都製作成動態的油畫,呈現給觀眾。

兩部片子的共同點都是對男性有敵意的,不信任的,《牡丹》裡的男性從討得女性歡喜到最後被殺死,女性抱團處理了他。《肖像》則是幾乎沒有男性的出場,只是用男性對女性造成傷害的結果來展示,如侍女懷孕打胎及被畫像少女對女畫師的提問,你也經歷過愛經歷過這種事(意指打胎),來交代了女性對男人的認知。

Céline Sciamm 是一位70後女導演,《肖像》並非為她第一部出彩且為人所知的作品,她的才華早在最初的畢業作品中初見端倪。2006年,她製作自己的畢業作品也是第一部個人作品:《章魚的誕生》,受到評論家的稱讚。隨後,此作品在2007年戛納電影節的「特別關注(Un certain regard)」的長篇單元中展出,並獲得路易斯·德盧克獎(prix Louis-Delluc )。憑藉這部電影,她還被提名為2008年凱撒(César)最佳電影。

2010年,她撰寫並導演了《假小子》。這部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上揭開了全景圖的帷幕,並獲得了超過30萬的入場券,獲得了公眾的好評。它在30多個國家/地區發行。她的第三部電影《女孩幫》(Bande de filles)於2014年發行。該電影在戛納導演雙週開幕式上放映。

除了擔任導演的職業生涯外,她還為動畫電影《馬維德·小胡瓜》(Ma vie de Courgette)和安德烈·特奇內(André Téchiné)的電影《我們十七歲》編劇(鏈接牛頭不對馬嘴,不要點)。

美術

《燃燒的女子肖像》是她指導的第四部電影。 這個故事像18世紀的印刷品一樣被拍攝。火與海的場景無處不在,就像是對生命與愛情的頌歌。

選角是很有意思的,飾演女僕的演員 Luàna Bajrami ,剛出場就讓人一怔,不是因為容貌的驚豔,而是她太像油畫裡直接走出來的人物了。看到她的名字的時候有點吃驚,因為這是個穆斯林國家的姓氏,而她的長相卻非常有18世紀歐洲女性的古典美,翻閱了她的資料,果然她是科索沃裔的法國人。

《燃燒的女子肖像》,Sophie飾演者Luàna Bajrami

來感受下19世紀法國油畫藝術家Gustave Jean Jacquet的作品,他的作品以法國的女性為主,作的品中的人物以寫實作品呈現。

Gustave Jean Jacquet的作品之一

下面這張作品簡直就是女僕Sophie本僕。

Gustave Jean Jacquet

在繪畫的過程中,女畫師對人物皮膚顏色的,衣服褶皺的處理不斷細化與深入,頗有Gustave Jean Jacquet在創作過程中的追求,他的作品將人物的衣裝、表情等每一個細節都真實描畫,透視了許多典型形象的樣子,將人物客觀世界具體描寫得更加立體,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審美反映。

Gustave Jean Jacquet的作品將19世紀「寫實主義」的經典特徵具體體現在畫面,每一個人物及其周邊背景及物件的描畫都非常現實和具體,更注重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展現,將各自不同的人文世界融入作品,使得人與環境、人物本身的底蘊都完美的、切實的體現 。 當時浪漫主義脫離社會現象,更多的古典主義作品被重視。當時的許多畫家提出 「讓生活為民眾而藝術」,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寫實的人物、生活場景的作品。

電影的末尾,女畫師看到闊別多年後別人為自己愛人畫下的肖像,她手指插進書頁翻起的那一角,第28頁那一幕,真是甜蜜又錐心的感受,經歷過愛別離的人應該都能體會且為之動容。看到這裡,更是對Gustave Jean Jacquet對通篇電影可能產生的影響深信不疑,雖然並未得求證,只是個人感受。

影片裡的油畫局部截圖

(還有些細節,不寫了,文字太耗費精力和體力,只是記錄和學習的總結)。

音樂部分

Céline Sciamma將尼采的名言翻譯成拉丁語,聽起來像是對她的角色的藝術解放的頌歌。她的所有配樂背後都隱藏著與法國電製片人Para One(真名Jean-Baptiste de Laubier)的合作,他設計了Céline 導演的四部電影的音樂世界。

Para One 的音樂風格就是在敘事 , 這些樂譜可以像印有生命命運的人生樂譜那樣讀起來,最近在《燃燒的女子肖像》也不例外,如需瞭解可以展開自行去看導演的另外幾部電影 。本片中儘管雖然只聽三分鐘的音樂,尤其是在電影中間的一場大火中,但是這段插曲包含許多秘密。 篝火旁的女僕們的歌聲響起的時候, 標誌著兩個女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真正的轉變 。這首多聲部純人生的合唱如低語,又如人與人間在口口相傳著一個消息,這句話原文是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一句話 : 「 Et amplius non oriri et parva videntur esse, qui neque volare possit.」 導演說,連谷歌也很難精準去翻譯這句話,她用法語的翻譯為:「 Plus nous nous élevons et plus nous paraissons petits à ceux qui ne savent pas voler ." 看不懂拉丁文,只能按照對法語的理解來翻譯導演翻譯成法語的這句話:「對那些不知道如何飛翔的人而言,我們上升到越高的地方就變得越小。」 這句話說得真好,留點空間自己體味,影片從頭至尾都將這句話的哲學觀表達了出來,尤其是末尾已嫁做他人婦的Heloise走進了音樂廳,聽維瓦爾第《四季-夏》樂章,暴風雨來臨的情緒起伏,她已經走入了以前愛人為她打開的一扇門裡去了,感受到了藝術,感受到了音樂與情緒的連接起伏。影片用音樂取代語言,這一部古典樂中將Heloise內心的高潮,克制,壓抑的交疊刻畫得清清楚楚。

文學一點點

俄爾甫斯與歐律狄刻的故事在片中穿插了一段。

講述的是希臘神話一段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在希臘神話中,俄耳甫斯是太陽神阿波羅和司管文藝的女神卡利俄帕的兒子,他的琴聲和歌聲能迷惑百獸。自從妻子歐律狄克被毒蛇奪取生命後,俄耳甫斯痛不欲生,在愛神的幫助下俄耳甫斯義無反顧前往冥府解救妻子,但有兩個條件:第一,在返回的路上,他不能回頭看歐率狄克;第二,此戒令不可外洩。結果在回來的路上俄耳甫斯抵禦不住對妻子的思念,回過頭看了她一眼,導致妻子墜入深淵,第二次死去。

影片中三個個女人對這個結局做了一個討論,女僕代表一般人的理解,痛斥和惋惜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就是完美結局,這個蠢人,明明知道回頭就會失去妻子。

Heloise從愛之切,情至深出發,說俄耳甫斯也許是因為太愛她了,太害怕她沒有跟在後面,所以回頭。

導演藉女畫師的口對這則幾番被改編成經典歌劇作品的故事做了新的詮釋: 俄耳甫斯導致愛妻二次死亡的回頭舉動並非因為無法抵抗的思念,而是俄耳甫斯自己作出的選擇,「他選擇留下關於她的回憶,所以他才會回頭。他做出的不是愛人的選擇,而是詩人的選擇。」 這個概念由女畫師引出,由Heloise得出結論,兩個人的感情都在這些細小的埋下的種子裡開花結果,讓你最終看到兩個人的相愛在精神高度一致中得到了不朽的共鳴。

最後女畫師離開的時候,Heloise穿著白色衣裙,對她說,"Tourne toi 。" (轉身)。女畫師迅速轉身後,落荒而逃。

俄爾甫斯與歐律狄刻的故事的結局是她們兩個人在當時社會必然的結局,女畫師不被允許畫男裸體而被限制有更偉大的作品出世,同性,女性之間的愛沒有容身之處,兩個人都有一致的認知並高度一致去履行了這件事,無聲的屈服也是不得不屈從當時大環境下的選擇。

有人說這是一部女權電影,對這個話題沒興趣討論,何為女權? 敏感,在意,放不下,要去爭辯一個詞意,太當真便也是輸了。

能把握好自己的生命過程,不困於外界的干擾,不悔於做過的決定,不在臨終前用如果和假設來總結人生,那就是自己手握生命的權利過完一生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