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皆因愛人用情至深」---瑟琳·席安瑪這樣「凝視繆斯」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

第一次在豆瓣上發表影評,主要真的是太喜歡這部電影,感受,感動,感同身受。看完之後勁很大,一口氣寫完了這篇文章,可能比較激動吧,文章有點長,其中整合了一些導演採訪中說到的內容,整體內容大概是以下幾個方面,各位熱愛這部電影的朋友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看

·愛的慾望

·肖像

·MUSIC

·婚紗與俄爾普斯

·尾聲,凝視繆斯

從五月份戛納電影節開始就一直有關注《燃燒女子的畫像》,非常羨慕那些可以第一時間在影院裡欣賞到這些優秀影片的人,我每一次放假回家的時候都會在網上找資源,一直找到去年的十二月底才真正欣賞到了這部電影。

實際上,《燃燒女子的畫像》已經不僅限於是一部LGBTQ電影,它更是一部女性藝術電影,它以愛之名重構了女性的凝視,並探討了關於繆斯的概念,藝術創作中客體與主體的轉換,愛情中的現實與回憶等諸多內含。這段愛情在導演瑟琳·席安瑪鏡頭的講述下流露出了一種女性特有的含蓄與美麗,輕柔的像一個吻,卻又洶湧得像一陣波濤。 總得來說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看的時候細膩雋永,看完之後蕩氣迴腸。 在這部作品出來之後,一直在被人與《卡羅爾》和《阿黛爾的生活》並提,但《燃燒女子的畫像》與這兩部作品有一種本質上的不同:它是從純粹的女性視角出發的,散發著一種獨特的美感,這種美,不僅是它油畫般的景別與畫面所帶來的感官上的美,還有那些心照不宣的對視,那些愛人之間曖昧的貼耳與親吻,那海灘上纏綿的雙手,那臉頰與脖頸鑲嵌的溫存,那種抽絲剝繭的情慾,都十分值得回味,如若要細細講來,大概可以從以下的幾個層面。

·愛的慾望

導演瑟琳·席安瑪似乎從來不喜歡用那些驚世駭俗的故事,但她極其善於把人物放在一個局限的小環境中,用最簡單的情節去最大限度的調動人物的情緒,然後將這種情緒感染到觀眾身上。之前的《水仙花開》講的是女孩子之間的感情,這次的《燒女》則是在成熟女人之間的,顯得更加的細膩與優美。席安瑪所展現的愛情有其獨特之處,影片全程你都被一種極其克制的慾望牽引著,這裡引用導演的一句原話:「電影就是要慢慢燃燒,是慢慢一步步推進的慾望,為這點抓狂也是我們期待看電影的原因:為這延緩,等待和期待感。」

個人認為欲望是種比一見鍾情更美好的感受,一見鍾情或許能帶給你一種新奇的快感,但慾望所帶來的感覺,像是火焰在手指上輕輕燃燒,有著令人窒息的唯美。對於埃洛伊斯來說,她的慾望從最開始就產生了。瑪麗安為了完成肖像畫不斷的觀察埃洛伊斯,從她第一次看埃洛伊斯開始,她注視的目光便被埃洛伊斯放在了心裡。一次,兩次……埃洛伊斯相信,這些目光有些特殊的含義,也是因為這些注視,埃洛伊斯內心的慾望發了芽。所以當瑪麗安告訴埃洛伊斯自己的真實目的時,由於失望,她披上了冷漠的外衣,把自己投進了大海裡,從海水裡出來後,裹著衣服凍得瑟瑟發抖,許久,她才失落的說了一句「我終於理解您看我的目光了」,從前她把那些目光理解為是她對她的喜歡,甚至她自己還曾做出一些回應,現在她終於理解原來這些眼光只是一種冷靜的觀察,瑪麗安從前那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描述只是為了安慰她、麻木她,好讓她去接受那悲慘的命運,此刻,埃洛伊斯的內心比海水還要冰冷,然而內心的慾望之火已經熊熊燃燒,又如何才能熄滅?

瑪麗安的慾望應是萌發在埃洛伊斯同意給她當模特的第一個清晨,當埃洛伊斯已經端坐在椅子上,瑪麗安也準備好手中的畫筆,她提醒埃洛伊斯:「看向我」,就是這回眸的一剎那,瑪麗安感受到了什麼是「一眼萬年」。你看向我,或許是在審視,或許是在判斷,或許只是普通的一撇,卻使我的心盪出了漣漪,如同弦斷一般。瑪麗安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觀察埃洛伊斯。想起網上曾流行的一句話,「不要輕易觀察一個人,因為這樣很容易愛上她「,無疑,瑪麗安一次次的注視與觀察助長了愛火的燃燒。在這部電影裡,凝視與慾望的產生不可分割,大多數人的慾望都是從一個眼神開始的,只要有了那一個眼神,別的什麼都不需要,情感就呼之欲出。(飾演埃洛伊斯的女演員阿黛拉的眼神非常迷惑,她幾乎不需要任何台詞,也不需要導演後期添加什麼表現元素,僅是她眼神的表演,所表達的情感就足以使影片的美感和內容豐富起來。)

一個人的單戀並不能叫做愛情,愛情往往是兩個人才能產生的。村上春樹曾在《挪威的森林》裡表達過對於激情的一種看法: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慾望,那麼這種慾望自然會影響到另一方,促使另一方做出回應,使欲望上升成為一種愛情的激情。因此也很難說瑪麗安和埃洛伊斯之間是誰先愛上誰的,只知道她對她發了脾氣,只是因為她以為她不愛自己;她毀了自己精心完成的畫作,只是因為太在意她的評價,因為喜歡,所以在意。這些地方中愛情還沒有成型,是欲望在作祟。

慾望的產生集中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影片的前半部分節奏比較緩慢,大多是展現一些二人平常相處的畫面,打打撲克牌,在海邊的懸崖上散散步,或者只是在一起吃飯,彼此都低頭不語。這些地方二人的對話都極其簡短,情節也十分平常。但每一次對話,每一次深情的凝視,都能帶給你一次情感的翻湧。沒錯,當情欲已經產生,即使是在平常不過的相處片段,即使是二人靜坐是旁邊壁爐中噼裡啪啦的響聲,都透露著一種纏綿的情意。如果沒有這些欲望的舖陳,就很難感受到那場熱烈愛情的狂響。這大概就是欲望的美麗。但願她們永遠都不要忘記第一次想親吻彼此的那個瞬間。

第一次時的等待

·肖像

在十八世紀,藝術畫廊的畫家在畫肖像時更傾向於與模特的互動,激發他們的交流,觀察使一切變得鮮活富有生命力,這一特徵是肖像題材的內在本質,在《燒女》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羅伯特·亨利曾在《The Art Sprite》中說道「讓我們有所啟發的藝術作品,不是吹毛求疵或猶豫不決的人創造出來的。感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具體表現出了人們在極大享受時創作出來的一種正面特質。」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理解為什麼瑪麗安創作埃洛伊斯的第一幅肖像畫時完成的如此糟糕,因為第一次是一幅毫無感情的創作,作畫者並沒有真心地與她的模特進行交流。其中有一段的對話便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埃洛伊斯看到第一幅畫像後問她:「這就是你眼中的我麼?」

瑪麗安回答道:「不只是我,還有技巧,筆法,光線的運用。」

「可它並不鮮活,我感受不到生命力的存在。」

「那只是曇花一現,一味追求生命力的畫像會因時間流逝而失去本質。」

「並不是世間一切都這麼短暫,譬如一往情深,發自肺腑。」(這句話目前已成為我的個性簽名嘻嘻嘻嘻)

到了第二副畫像就完成的非常成功。在第二次創作中,主導瑪麗安的不再是筆法和光線,是對埃洛伊斯所注入的感情,一往情深,發自肺腑,這使她感受到了那種所謂的「極大的享受」,因此畫面洋溢著生氣。這使肖像題材發揮到了一種極致。 藝術就是這樣,它不是一種固定的,或者是豎直的思維模式,而是由於在討論中兩者一種對等的地位,進而一步一步的創造的。可以說是愛成就了藝術,而藝術讓這份愛變得更加美麗。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起《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對於愛情與藝術的一段感悟:這種激情在初期階段,只是身不由己的情慾,而當它有了更深層次的追求,就變成了人類創造的本能。《燃燒女子的畫像》便融合了這種藝術與愛相輔相成的作用。包括最後維瓦爾第《四季》的運用,如果沒有與瑪麗安與埃洛伊斯的愛情的融合,這段音樂恐怕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還是高高懸浮在空中的藝術樓閣。

·MUSIC

《燒女》中音樂的運用是最具有導演個人特色的地方了,兩個小時裡的電影中一共只運用了兩次音樂。特別是結尾處,個人認為是維瓦爾第《四季》運用的最催淚的一次。音樂恰到好處的迸發成就了這部電影中最具史詩感的兩個橋段。

一個當然是篝火晚會。這裡出現了第一處音樂,代表兩個人感情的爆發與高潮。音樂採用阿卡貝拉人聲吟唱的方式。夜晚,篝火,人們逐漸圍在篝火旁,吟唱的聲音慢慢響起,剛開始是神秘的,像是人的耳語,接著旋律越來越洪亮,越來越激昂,唱的是什麼呢?

"Non possum fugere." 我無法逃脫。

無法逃脫這座人世的孤島,無法逃脫你眼神中炙熱的愛火。

再來一次

這時,兩位女主漸漸的從人群中脫離了出來,此時的場景中只有這兩個人,在優美的歌聲中長久的,忘情的凝視。這是兩個人之間第一次沒有藉口的、以純粹的愛的名義進行對視,是曖昧達到了飽和從而爆發出火焰。這一刻,雙方從彼此的眼神中確認了積藏已久感情。火焰燃燒到了她的裙擺上,她看了一眼,沒有注意到燃燒的危險,只當這熱烈的紅是此時此刻她與我對視時的映襯,別具美感。浩瀚的夜空下,燦爛的篝火旁,你煢煢孑立的身影和穿透火焰向我投來的充滿愛意的凝視是我眼裡最美的一幅畫,《燃燒女子的畫像》就此誕生。其實在這一幅浪漫的圖景出現之前,情節中便出現了一處明顯的轉折點。瑪麗安對著埃洛伊斯畫畫,認為自己總是無法讓埃洛伊斯笑出來,她列舉了一些埃洛伊斯常有的小動作,於是埃洛伊斯把她叫到自己身邊,讓她以自己的視線的方向看去:那正是瑪麗安平常畫畫的位置。她認真的對瑪麗安說「當你正在注視畫中人時,我又在看誰呢?」

如圖

此刻早就對埃洛伊斯有好感的瑪麗安得以意識到,原來自己的身影也始終在她眼裡,她明白自己從來沒有被忽略,她們的情感在此時交匯,單向的凝視變成了雙向,愛情中的一種平衡得以建立。如此一來,篝火晚會是的凝視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情節上的這一唱一和,就開啟了影片氣勢恢宏的後半段。

音樂第二次出現是在影片的結尾部分。在上面提到過,這是一處可能會留名影史的結尾,是埃洛伊斯一人情感的高潮。音樂會上,維瓦爾第的《四季》響起,坐在角落的埃洛伊斯此時結婚多年,已經有了孩子,但聽到當年瑪麗安對自己彈奏的《四季》,還是頂不住回憶的傷感帶來的刺痛,她想起了許多的愛,想起了有關瑪麗安的一切,任由眼淚隨著音樂一起洶湧的流出,或許埃洛伊斯的愛從來都不曾消散吧,不論何時,與瑪麗安有關的一切總能為她平淡的生活帶來慰藉,最起碼,回憶是永恆的。

影片的結尾也是一種凝視,這一次,是我們觀眾用瑪麗安的視角對埃洛伊斯的凝視,看到愛人因為回憶起當年不禁痛哭流涕,雖然兩人沒有眼神的交流,但她們之間的纏綿悱惻不言而喻。在這裡我不得不敬佩阿黛拉的演技,她將一種愛而不得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沒有她的演技就沒有這麼精彩的結尾。(是的沒錯我還是沒能逃脫的愛上她了哈哈哈)

我常常幻想,坐在電影院中看這部電影會是什麼感受,想象著從超大的熒幕中,放眼望去,油畫般美麗的島嶼,溫和的海風,瑪麗安與埃洛伊斯近在咫尺的觸摸與呼吸,還有十八世紀的城堡裡那古老的原木的香氣,這一切絕對要比在一塊小小的手機屏上看要更加真切。尤其是這結尾的地方該是何等震撼,觀眾與電影中的埃洛伊斯一樣,坐在觀眾席中,感受著美麗又神秘的藝術。《四季》驟停後,沉澱了兩個多小時的情緒彷彿被一下子抽離,只剩下難以排遣的悲傷,一定有很多人留下無法抑制的眼淚吧。這部電影音樂雖然不多,但一旦響起,必直擊人心。

·婚紗與俄爾普斯

神話故事這個梗是真的有意思

從篝火晚會那晚往後,兩人的關係算是經歷了一種徹底的轉變,每一次接觸都值得回味。

由此過渡到我最喜歡的婚紗的橋段。 那一晚之後,兩個人在海灘散步,埃洛伊斯曖昧的觸摸了瑪麗安的手後突然跑掉,一串腳印帶著瑪麗安來到了一個巖穴的洞口,發現了佇立在那裡等待著她的埃洛伊斯,(至於這裡為什麼是洞口,我想可能是一種關於界限,也就是性的一種符號化暗示,畢竟在性關係中「洞口」對於女性來說有一種特殊意義。)在那裡,兩人第一次親吻,慾望在這一刻融入到了肌膚的接觸之中,但埃洛伊斯最後跑掉了。 也可能是因為瑪麗安的愛,也可能是因為埃洛伊斯的逃跑,婚紗的幻影第一次出現。當晚瑪麗安回房時,她在走廊上看到了埃洛伊斯為她穿婚紗的幻影。

幻影

都說婚紗是給最愛的人穿的,此處導演讓埃洛伊斯穿著婚紗作為瑪麗安的幻影出現,表現瑪麗安內心深處的愛與渴望,頓時將二人的愛情進行了進一步的昇華。幻影慢慢的黯淡下去後,瑪麗安回到房中,埃洛伊斯正在篝火旁等待著她,兩人終於完成了交融。

慾望已經快要溢出屏幕了,不得不說,席安瑪,太浪漫了……

此後瑪麗安又多次看到埃洛伊斯穿婚紗的幻影,這一直糾纏著她,且幻影總是會漸漸消失,暗示了結局。果然到了結尾處,婚紗的出現觸動人心。艱難告別了埃洛伊斯,瑪麗安打開大門準備離開,「回過頭來吧」埃洛伊斯的聲音從背後傳來,曾經多次看到的幻影成為現實,埃洛伊斯穿著婚紗站在昏暗的樓梯口最後一次凝視瑪麗安,僅有的幾縷從外界傳來的光線撒在她身上,瑪麗安最後一次看著這夢中的情景,她為自己穿上了婚紗,然後前來送別。

心碎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