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不明亮,但很溫暖。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

影片和想象中的很不一樣,是與燃燒相對的冷峻克制,比起熱烈更多的是點到為止的溫柔。 看到有人詬病不夠相愛,不夠勇敢,沒有燃燒的熱烈野性,沒有性吸引,臉譜化,思維保守,沒有男性的女性烏托邦是否有必要,女主老態,都是想法,但我不認同。 我們都希望看到一些燃燒起來的人來滿足我們的理想主義,但你知道現實不是這樣的,更多的人很難有這種勇氣所以謳歌勇氣,藝術擅長描繪這些理想氣質,但如果沒達到你的理想預期,也沒必要埋怨,藝術作品更多的表達也許不是反抗,只是反應。 整體的氛圍和情感都十分舒適,是很讓人感到舒適的電影,愛意在流動,而性欲被隱匿。相比男同,沒有激烈的性衝動可能讓人覺得兩人之間沒有性吸引力,但性有很多種,不一定是激烈的,也可以是溫柔的、舒適的:我喜歡和你待在一起,我願意和你做愛,和你做愛很舒服。就是和你待在一起很舒服,很簡單。我認為這是偏向女性視角的性愉悅,不要用一成不變的視角觀看它。

相應的,在你覺得人物臉譜化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是你先自行把角色標籤化了?我覺得每個人物都很鮮活,是很平凡的普通模樣,有懦弱有憤怒,有反抗有退縮。但都稍縱即逝了,你可能覺得她向崖邊跑代表憤怒和自由不夠熱烈,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人這樣奔跑過呢?可能很多人的憤怒都發洩在半夜或山頂的吶喊中了,又或許連這樣都欠奉。很多時候你的反抗也都不過如此,只是迎風奔跑幾步,又有多少人真的不會在崖前止步呢?

相對的,是男性的徹底符號化,不存在面孔,只存在於存在。米蘭的紳士是好是壞,有何性格,待她好不好?這些都沒提過。反之,待她好能怎樣,不好又怎樣,無論幸福或不幸,都不是她能選擇的。加進來描述只是徒增困擾,而即使不加入,仍無處不在,奠基全篇。這就是男權社會。

至於問如此拋開男性而完成的女性電影是否有必要,私以為不必要為一次缺席而如此難過,導演只是想這麼拍而已,只是一種表達和視角,且不影響故事情節及完整性,討論必要不必要,實屬不必。

看到墮胎那條線很多人不喜歡,個人認為,這條線最後落在畫上,可能意在表達女性發現女性痛苦,表達痛苦。男性畫家是很難看到並表達這些的。前面女畫家關於男女不平等的地位也略有提及。做畫時讓人把背彎起來我感覺也是一種女性力量的體現。相對的有些男畫家畫女星時,明明是用力的動作卻顯得毫無生機,單薄脆弱。女性畫家更懂得如何描繪女人,更有可能描繪出真實的女性面孔,而不是男性視角下的女性角色。

至於思想保不保守,感覺也是一種期待落空的表現。(我覺得這些人如果落實了期待也會說影片思想保守,因為早就想過什麼的。)不過你會說父權社會過時嗎?尚在延續的就不會過時。母系同盟實現了嗎?從未實現的我覺得也不能叫過時。何況是可能推翻尚在延續的從未實現。

在最後的畫面裡,交響樂如此富有自然的生機與活力,彷彿是她一生所有對愛的詮釋。為什麼會記得這麼久呢?萍水相逢的兩個人,那麼短的時間,貌似釀不成如此深厚的情感。但是那是她們一生僅存的、不被人知的、擁有自由與愛的時刻,可以說值得用一生去回憶。刻骨銘心轟轟烈烈的愛未必經得住長久,但轉瞬即逝浮生半日的愛銘記終生並不難。情深不知所終,淡漠方得長情。而回憶不僅會褪色,還會再加工,將所有譫妄擲入不可能,愛成為永遠的起點和終點。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