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由這部電影想到的故事之外的一些事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

看這部電影,我第一次清晰地認識到:電影是一件包羅萬象的事情。電影是說明書,也是宣傳冊,是故事會,也是攝影展,還是音樂節。

於是,就著這部電影,在此略記一二。

1、階級

故事裡有三個女人:貴族的女兒、畫家的女兒、僕人的女兒。貴族的女兒是貴族,畫家的女兒是畫家,僕人的女兒是僕人。 貴族是上流社會,依靠龐大的土地資產生活,可以奴役他人。畫家是中產階級,依靠自己的專有技能生活,不奴役他人,亦不受制於人。僕人是貧民階層,只能依靠聽從使喚生活,受他人奴役。

作為中間階級的畫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階級立場上是搖擺的。他們同時和上面與下面打交道,都有親近感,所以也是連接上下的通道。

於是,畫家的女兒把貴族的女兒和僕人的女兒連接到了一起,三人漸漸成為朋友。

2、性別

性別也是階級的一種。

在有記錄的人類歷史中,女性大部分時候隸屬於男性。女性無法決定自己的幸福,她們的幸福決定於男性。如果嫁得良人,就能得到幸福;所嫁非人,則一生淒苦。即便是現代社會,婚姻也是女人的頭等大事(事業是男人的頭等大事)。

原因在於女性經濟不獨立。古代的女人無法獨立地工作,即便是畫家的女兒這樣的獨立女性,也無法做到和男畫家一樣,從而失去很多好機會。即便是現代社會,女性也在職場受到歧視。

經濟的不平等,主要原因在於懷孕。女性一旦懷孕就會有一年多時間無法高效率工作(傳統的女性應該顧家的觀念會使這一時間更長),從而使雇傭者面臨職工不穩定的風險,於是雇傭者會選擇不雇傭女性或者給予相對較低的勞動報酬。並且不難判斷,只要現有的按年雇傭的勞動制度不發生改變,女性在職場上就會一直比男性更難生存。

所以這又是一部女權電影,通過描寫女性被外部支配、被懷孕支配的痛苦,來表達反抗意願,傳遞意識形態。

3、家庭

家庭內部也會形成矛盾。

越是上流的家庭,家庭內部的規矩越是森嚴。規矩,是保證家族長盛不衰的重要工具。貴族的女兒必須聽從命令嫁給指定的人。即便你通過死亡來反抗,也可以從修道院裡把你的妹妹抓回來替代你。而對妹妹來說,當你的姐姐沒有去世的時候,你也只能呆在修道院裡。

畫家的女兒就可以沒有顧忌地自由戀愛,不會受到父輩的管束和逼迫。

而僕人的女兒則稱得上是放縱了,因為她徹底地沒有管束,以至於釀成懷孕墮胎的苦果。

舊時代如此,新時代亦然。

4、性取向

性取向一事,近些年來討論已經很多,無需贅言。

5、繪畫

繪畫的歷史,有四個階段:遠古時期認為繪畫有神秘的力量,故為了生存而作畫,形式上每個人都可以創作;中世紀和魏晉時期的壁畫是為了宗教講故事忽悠信眾,形式上是匠人團隊來創作;文藝復興之後的幾個世紀或者唐宋時期是宮廷畫時期,作畫是為了大人物可以得到永久的瞻仰,形式上是訂單製;印象派之後作畫是為了表達自我並引起他人共鳴,形式上採用展覽制。

每個階段,都比上一個階段更難成為畫家,而成為真正的畫家之後也會更富裕。 從技術上而言,則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宮廷畫是最需要多年的培養的,而現代以後每個人都可以拿起攝影機作畫。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第三個階段。

在電影的50分鐘處,畫家按照家傳的技法作畫,被貴族的女兒批評了一番,貴族的女兒認為它不夠像自己,有形而無神。後面的第二版肖像明顯更像了,畫出了她的犀利眼神和冷峻皺紋。到了電影的90分鐘處,貴族的女兒又提出了要把那天的那一幕畫出來——不為了報酬而畫,只為了記錄三人的情緒。這顯然將會改變作畫的性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副名作有一部電影,是講荷蘭畫派的著名畫家維米爾的。維米爾的時代也是第三階段,所以維米爾依靠貴族和大商人的訂單謀生,但是他也會給自己的僕人作畫,除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還有倒牛奶的女僕等作品。這一作畫傾向,是繪畫走向現代的一個前奏。

6、攝影

從藝術的角度來講,攝影約等於繪畫。

繪畫或攝影的美,首先是表層畫面的美,或說形式美,即構圖的平衡感、用色的調和感、遠近的空間感。其後是裡層故事的美。故事有兩端,一端是畫裡的人在做什麼以及有怎樣的心情,一端是畫外的人是怎麼看的以及有怎樣的心情。(後者譬如,「枯藤老樹昏鴉」本身不過是尋常風景,看風景的作者和讀者卻以一種特定的組合形式來看,於是看出了悲愁。)最後是深層道理的美。如果故事比較深刻,那麼就會使我們陷入一種對人生的思考,從而使我們脫離故事,開始結合起自己的生活。

說遠了。說回這部電影。

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很講究繪畫。它的每一幀似乎都是一張攝影展裡的照片,可以獨立地表現出一個小故事——說話的小心翼翼,坐立的局促不安,打牌的熱鬧開懷等等。每一幀都有故事,同時每一幀的故事性都不強:故事不長,前後的關聯度也不那麼大。所以它們是照片,也只能是照片。比起電影,這部電影更像是攝影展。

事實上,推薦這部電影給我的,也是一個最近迷上了攝影的朋友。他用唯美二字來形容這部電影。

7、敘事

這部電影的敘事,是非常溫和的、傳統的層層推進的結構。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沒有任何一處倒敘、插敘。按照起承轉合,電影分了四個階段。

前50分鐘講:一名女畫家乘船去了一個貴族家庭假裝玩伴給一個不願意被畫的貴族的女兒畫畫並且成功得手。幾乎講完了一個故事。

然後是一個衝突的爆發和隨之而來的轉折——女畫家毀掉了這幅畫並且約定重新作畫。故事進入第二個階段。在那位母親離開後,三人的感情不斷升溫。

第80到第110分鐘,兩人作為戀人在一起,成為故事的高潮部分。

最後10分鐘則是注定的離別和離別以後。

這些年來有很多電影創作者喜歡在敘事手法上追求創新,而這部電影似乎對此嗤之以鼻。

8、音樂

看到一半多,我忽然注意到,這部電影沒有背景音樂。這是它那麼安靜的重要原因。

只有兩次出現了音樂。

第一次是三人參加女子秘密社團時,社團成員們忽然齊聲歌唱。一開始是一個前奏,隨著加入者增加,前奏越來越響亮,發聲者也開始入鏡;然後是歌聲響起,歌詞只有一句「我們已無處可逃」,不斷重複,但唱的方式不斷變化,齊聲歌唱著實震撼人心,使我全身發麻;最後隨著入鏡頭的歌唱者增加,不同的唱法又重疊起來,更添豐富,令人驚嘆不已。

第二次是女畫家聽音樂劇時的音樂劇。那音樂激情澎湃,絕非合適的背景音樂,然而卻襯托得兩位主人公的悲痛是那麼真切,那麼壯烈。(有趣的是,這部和「call me by your name都用了一位主角的哭泣來作為結尾」。)

因此可以看出創作者對音樂的態度:音樂不是用來幫助電影達到感人效果的輔助手段,因為創作者自信可以用其他手段達到目的,但是好的音樂卻可以單獨出現,獨立地形成一個故事,短暫地占據主要的位置,又或是起到襯托作用,展現出其他的奇妙作用。

9、詩詞

電影裡提到了兩次書,一次是貴族的女兒找畫家的女兒借書,一次是貴族的女兒在畫家的女兒和僕人的女兒面前念書。所念的那一段,美得像詩一般。

然而最動人的,我覺得反倒是兩位女主角的一段對話。女畫家說:「當您心神不定,便會雙手緊握;當您倍感尷尬,便會咬緊下唇;當您心存芥蒂,便會目不轉睛。」貴族的女兒說:「當您理屈詞窮,便會頷首扶額;當您情難自己,便會眉梢輕挑起;當您局促不安,便會氣喘連連。」這一段可真是太撩了。

10、真實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並不相同。藝術可以有很多巧合,但在每一處細節上又是合情合理的,這樣便足矣。

一個只展現寥寥幾個角色的電影,一個拼湊了如此多內容的電影,是很虛假的。但只要拍得好,讓人不出戲,它就是真實的。值得一提的是,不時會看到一些電影被詬病講了太多主題,這部電影的主題也有很多,卻都統一在「女性」這個話題之下,倒是異常融洽。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