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細膩的美、愛情、悲哀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深夜觀影完畢,情緒很激動。太讚了啦!!!!(震聲)
感覺全片的表達非常細膩、隱忍,但是在其下有著波濤洶湧的情感。首先與時代背景有關,女性地位與如今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幾位女性角色一直都是在使用敬語……然後,個人認為女性的情感是細膩的,而女人之間的感情更是細膩加倍。但這不表示其能量不足,相反,被壓抑的事物往往是擁有強大能量的,就如瑪麗和埃洛伊斯之間的愛情一樣——細膩也可以引出厚重。
美術方面,室內的顏色比較穩重。餐廳裡的美術設計簡直就是把我心中的「古典主義」四字用畫面表達出來了。而在室外,尤其是海岸,色調非常明亮。
影片使用了很多長鏡頭,沒有太多我們熟悉得不行的「樣板」正反打。這與角色對話有關,她們對話、動作的節奏很慢,不是我說一句、你下一秒就接話。不是我叫你來這邊,下一個鏡頭你就出現在我身邊——而是留出了一些等待的時間。
影片節奏前期比較緩慢,在電影開始接近二十分鐘之後,另一位主角才出現,而且還不是正臉,一直是一個黑色的、無聲背影;而且在她出來之前,也就是幾句對話就簡單的交代了她的身份,引起觀眾的好奇心。老天爺,這與某些遵循開場五分鐘奪觀眾眼球的商業電影一看就不是一類。她的露臉也別出心裁,觀眾跟隨著瑪麗的腳步衝出室外,在明亮開闊的室外,她的斗篷一步步掉下,露出金色的頭髮,最後才露臉。這個手法很有意思……
聲音處理,在這一方面,全片沒有用到無源音樂的場合,絕大部分時間將聲音做了加強的處理。比如喧囂的海浪,底噪,室內的環境音,人物的對話。尤其是在兩個主角挨在一起低聲細語的時候,聲音尤其清晰,能聽到她們細微的呼吸聲(請問收音的話筒究竟挨得多近!我反正不相信是後期配的)。這樣的聲音處理應該是有導演的用意的,即體現細膩與細緻、讓觀眾也能屏息凝神的去體會,而不是快餐式地從腦中一帶而過。屈指可數的有源音樂,一個是篝火場景的女聲合唱,還一個是最後的管弦樂(好吧,還有瑪麗彈的一段琴)。女聲合唱和管弦樂都是氣氛烘托的重要助力,拿管弦樂說,也許它是全片最為激情且富有活力的音樂,按理說和全片隱忍、細膩、含蓄的格調不太符合,但正是它把氣氛推向了高潮。這段富麗堂皇的音樂與埃洛伊斯哭泣的畫面配合,將壓抑至今的感情全部釋放。反正看到最後的時候,我哭得比埃洛依斯還慘。
嗶嗶賴賴了這些處理手法,接下來說一下劇情。俄耳甫斯的故事這條幾乎貫穿全片的線索,大家都看得出來。以前讀希臘神話的時候和女僕的觀點一樣,他幹啥就在臨門一腳的時候回頭呢,看了這部影片我也收獲了一個新觀點——他做出了選擇,選擇了歐律狄克的回憶。又也許是她叫他回頭的;她要他選擇回憶中的她。如同俄耳甫斯再次失去妻子一樣,埃洛伊斯在瑪麗開門離開之前叫住她,叫她回頭,在她回頭的一剎那,身穿白衣的她霎那間消失在黑暗裡。在她們一起讀俄耳甫斯的故事之前看見出現幾個穿白衣的埃洛伊斯的鏡頭,我還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些鏡頭;之後覺得是導演暗示了最後的結局:即她們如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克一樣,此生永不相見。她們的告別沒有什麼煽情,反而極其的短促。和她們先前的相處對比,僅僅幾個加起來一分鐘都沒有的鏡頭,她們就離別了。在最後,瑪麗看到埃洛伊斯的油畫,上面有著只有她們知道的記號;音樂會上,遠遠的看見埃洛伊斯一個人默默地哭泣,觀眾這時候確認,她一直沒有忘記她。這裡真是難受死我了,雖然心裡面也清楚那個年代她倆很難在一起,但我終究還是喜歡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所以這裡(有點不理智的)難受死了。
導演是女人。哦,女性導演拍出來的還是不一樣,感覺還是女人最懂女人啊。全片沒什麼男性角色(就算有出現也不重要),終於是真的女性視角了。希望以後能多看到一點女性導演的作品。
影片的台詞非常動人。梳理部分(按時間順序):
「我在孤獨中體會到您所說的自由,也體會到您對我的不可或缺。」
「並不是世間一切都那麼短暫,譬如一往情深、發自肺腑。」( 這裡我覺得埃洛伊斯就已經表白了)
「是否所有墜入愛河的人都認為這是新奇體驗?在每一個等待您的長夜裡,我都想象著情人間的一舉一動。」
「您夢見過我嗎?」
「無需做夢。我時刻都在想念您。」(這裡!!畫面絕美!!!!嗚嗚嗚嗚嗚嗷嗷嗷嗷)
最後再說一下演員的顏值和演技……嗯,也沒什麼好說的,太美了。每一個鏡頭都很美。我已經被她們的美貌迷住了心智。(?)
這麼優秀的影片也很想安利給別人,但是發現沒有可以安利的人。給男性朋友吧擔心他們用色情的視角去看,給女性朋友吧擔心她們覺得我變態。「女人談戀愛是什麼鬼啦!」之類的。唉……只能自己慢慢品味了。
有點出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