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春天的放牛班】觀影團週限定觀影——《燃燒女子的畫像》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Non possum fugere." 我們無法逃脫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終於在2月21日等到了燒女圖的藍光資源。該片豆瓣評分從7.8上漲至8.6分,IMDB則為8.2分。收穫了很不錯的口碑。因此觀影團本週將為大家帶來萬眾矚目的LGBT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有些過長,寫的不好或者有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指出,感謝 鞠躬~)
關於電影:打破陳規,榮獲大獎
去年5月,法國女導演瑟琳·席安瑪帶著她自編自導的新作品《燃燒女子的畫像》入圍了第72屆戛納主競賽單元。最終該片榮獲了戛納主競賽單元的最佳劇本獎和酷兒金棕櫚獎。之後該片也不斷入選各大電影節,昨天獲得了法國凱撒電影獎的最佳攝影獎。(我想說凱撒獎可以下地獄了 委員會爬!相當於給了平權者、女權主義一巴掌。可見女性在法國的地位。非常非常氣人!不展開細說了可自行搜索。)此片有幾點不同之處。首先它的主創幾乎全是女性,除了導演、演員,攝影師也是一位女性攝影師,她曾擔任LGBT電影《湖畔的陌生人》的攝影師。此片全程只出現過兩三個「打醬油」的男人,主角配角也都為女性,把女性之間互幫互助的親密關係展現的淋漓盡致。其次此片運用了先進的數字攝影機拍攝。不同於其他許多用膠片機拍攝的電影帶給觀眾一種復古顆粒質感的畫面。燒女圖的色調則偏暖偏明亮,每一幀畫面都如同油畫一般細膩美麗。最大的不同是對聲音的處理。所有聲音都好似放大了一般。畫筆在紙上畫畫的聲音、篝火燃燒時噼裡啪啦的聲音、大海風浪大自然的聲音、女主呼吸嚥口水的聲音……如同在欣賞ASMR。影片也沒有BGM,電影中只出現過兩首曲子。之後會再展開細說。
關於主創:我的繆斯,獻給舊愛
大部分人或許都對導演瑟琳·席安瑪不太熟悉,她曾自編自導電影《假小子》和《水仙花開》,這兩部電影也都涉及到LGBT題材。她也是動畫電影《西葫蘆的生活》的編劇。
影片共有兩位女主,阿黛拉·哈內爾飾演的小姐艾洛伊斯和諾米·梅蘭特飾演的畫家瑪麗安。阿黛拉比較受大眾熟悉,她曾獲得第40屆法國凱撒獎的最佳女主角獎。也與導演合作過《水仙花開》,燒女圖是她們的第二次合作。除此之外,她們還有一段長達12年的感情。(這段感情具體就不細說了,指路b站)瑟琳對燒女圖的構思靈感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前女友阿黛拉,分手後她們仍是很好的朋友。她曾說過阿黛拉是她的繆斯,是她的靈感來源,燒女圖獻給她們之間真摯的感情,為這段感情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關於劇情:掙脫束縛,歌頌真愛
畫筆劃過畫布,兩個人的故事也隨著顏料的一層層鋪畫漸漸展開。
一開始的兩人互不熟悉,艾洛伊斯甚至不願意露出面頰。瑪麗安為了不暴露自己是來畫她的肖像只能假扮來陪她散步,暗中觀察著艾洛伊斯,在觀察期間兩人不斷眼神觸碰。
隨著一天天的接觸,兩人的感情逐漸變得曖昧。
在瑪麗安為艾洛伊斯彈奏她喜歡的曲子時,艾洛伊斯看她的神情已經發生了變化,那是艾洛伊斯第一次想吻她。這首曲子為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中《夏》的第三樂章。描述了夏日暴風雨即將來臨。但當瑪麗安說到你會在米蘭聽到剩下的,米蘭是一座音樂之城後,艾洛伊斯的笑容立馬褪去。瑪麗安時不時就提起米蘭,這讓艾洛伊斯感到厭煩,她不願接受自己即將嫁到米蘭的事實,也非常抗拒這樁婚姻,但瑪麗安卻總是將她拉回現實。
瑪麗安靠著自己的記憶力和小女僕的幫助下終於完成了畫作,她希望能讓艾洛伊斯先看這幅畫。艾洛伊斯卻說這幅畫沒有靈魂生命力,沒有觸動她。瑪麗安憤怒地毀了畫。當母親讓瑪麗安離開時,艾洛伊斯請求母親讓瑪麗安留下,並答應自己會當模特。當模特期間,兩人不斷眼神交匯,散發著曖昧的氣息。
艾洛伊斯問瑪麗安是否經歷過愛情,瑪麗安回答了肯定,當艾洛伊斯追問時卻略顯遲疑很難描述,似乎有什麼要發生時,懷孕的小女僕倒下了。那是瑪麗安第一次想吻她。
艾洛伊斯朗讀了一則神話故事《俄爾普斯與歐律狄克的故事》。這則神話故事看似只是一則普通的故事,實際上為影片埋下了巨大的伏筆。故事內容大致為:傳說俄耳浦斯有一位情投意合的妻子歐律狄克。有一天她在原野嬉戲時不慎被毒蛇咬傷了腳,因此中毒身亡。俄耳浦斯聽到噩耗痛不欲生,為了再見到妻子,他捨身進入地府。他用歌聲感動了各路眾神,最終來到了冥王冥后面前。他請求冥王把妻子還給他,冥王冥后見此憐憫之情油然而生,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但提出一個條件:在他領著妻子走出地府之前決不能回頭看她,否則他的妻子將永遠不能回到人間。俄爾普斯答應了他的條件,帶領歐律狄克向人間走去,就在快要到達人間時,俄爾普斯卻轉身回頭看了妻子,卻使歐律狄克墮回冥界的無底深淵。一回頭,便是永別。瑪麗安認為他選擇記住妻子,所以才回頭的。他做的不是愛人的選擇,而是詩人的選擇。艾洛伊斯認為也許是妻子對他說「回頭吧」所以他才沒有忍住。這個故事中的兩人像是她們在現實中的映射,也暗示了她們最後的結局。
畫面一轉,她們來到篝火晚會。一群女人唱起了人聲阿卡貝拉歌謠。伴隨著歌聲,她們深情地望著映照著火光的對方,情到深處,竟沒有發現艾洛伊斯的裙子已經著火。此次篝火晚會也有許多細節之處。女人們歌唱的歌謠為《La Jeune Fille en Feu》。中文翻譯為著火的女孩。歌中幾乎只有一句歌詞 "Non possum fugere." 我們無法逃脫。她們唱的是這個。在當時的社會她們無法逃脫時代對女性的束縛,無法逃脫對女性婚姻的控制,無法逃脫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關於裙子著火,首先點題解釋了為什麼影片叫燃燒女子的畫像。深度解讀的話可能是因為艾洛伊斯長期住在修道院,受到天主教的束縛,「燃燒」表示她想衝破宗教的對同性之愛的禁錮。接著是神之剪輯,畫面突然轉到了白天的海灘。接著本片第一個吻到來。此後她們不再約束自己的感情,奠定了愛情的基礎。接下來有許多接吻的場景,吻戲拍得十分逼真,甚至能看到演員嘴裏的口水絲。但導演沒有刻意拍過多的情慾戲。
離別前一天她們吵了一架,瑪麗安希望艾洛伊斯反抗這樁婚姻,但其實是把一種道德的壓迫壓在她身上,有些埋怨為什麼她不選擇反抗。瑪麗安希望她反抗,卻不敢要求她這樣做。好在最後瑪麗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跑去道歉。
接著艾洛伊斯為瑪麗安在書中畫了她的自畫像,在屬於她們的28頁。瑪麗安把自己留在了第28頁,送給她。
離別那天到來,瑪麗安曾在腦海中幻想了無數次艾洛伊斯穿婚紗的場景終於在這一天親眼所見。為了不讓艾洛伊斯的媽媽起疑心,她先擁抱了艾洛伊斯的媽媽,擁抱完艾洛伊斯後狂奔著跑下樓。打開門的那一瞬間,她聽到艾洛伊斯對她說「回頭吧」,她也沒有忍住回了頭,兩個人的命運就如同俄爾普斯與歐律狄克,這一回頭,也是永別了。
最後十分鐘兩連暴擊。瑪麗安再次回憶。在一場畫展中,她畫的一幅關於俄爾普斯與歐律狄克的繪畫被展出,這幅畫中他們像是在道別。接著她看到艾洛伊斯的一幅肖像。艾洛伊斯已為人母,她看到了屬於她們的28頁,久久不能平息。瑪麗安此時穿著藍色的衣服,而她展出的這幅作品中俄爾普斯也是穿著藍色的衣服,歐律狄克穿著白色的衣服,再次對應了她們如同現實中的俄爾普斯與歐律狄克。
另外一個暴擊是瑪麗安最後一次見到艾洛伊斯。在大劇院裡演奏家們演奏了當時瑪麗安為艾洛伊斯彈奏的樂曲。艾洛伊斯一人前往劇院,也許是她不想同家人一起來,也許是她的婚姻並不幸福。所有的情感都在最後的幾分鐘達到高潮。幾分鐘的長鏡頭拍攝艾洛伊斯的面部表情,把所有情感展現的淋漓盡致,所有情感在那一瞬間迸發。她們最終眼神沒有再交匯。
總結:宣揚精神,瑕不掩瑜
影片雖定義為同性片,但其有更深層的含義,影片更多旨在打破當時女性的社會束縛。在影片中能多次看到女性的身份卑微。一開頭瑪麗安的畫具掉入了海中,其他男性船員都無動於衷,她只得自己下海打撈畫具。甚至連她自己能得到這份工作也是拜父親所賜,因為過世的父親曾為艾洛伊斯的母親作畫。還有一次艾洛伊斯問瑪麗安為什麼不能畫男性的裸體,瑪麗安回答說因為我們是女性,為了避免我們畫出偉大的作品。影片中還有一條支線是小女僕打胎。打胎那一塊可以感受到當時女性之間的互幫互助,也能體會到女性的艱難。
影片中還有一個有趣的點是看與被看的關係。瑪麗安是畫家,艾洛伊斯是模特。當畫家在觀察模特時,模特因為無事可做也在觀察畫家,她們站在同樣的位置上。所以出現了影片中出現那段互相觀察對方動作的對話。
來說說缺點。一是情感方面有些缺失。一天中沒有見面幾回,短短幾天就相愛,看到後半部我甚至有些忘了她們是怎麼相愛的,情感方面我沒有很大的共鳴,遠不及《卡羅爾》帶給我的觸動。《卡羅爾》把我拉入了電影中她們的世界,每一次大魔王與麻辣兔的對視都能觸動我的心弦,她們細膩而堅定不移的感情直達我的內心深處。二是關於情慾戲方面。我認為應該是有一場真正的情慾戲。這樣更能體現她們之間的愛衝破束縛,不光是心靈,肉體上也想不顧一切和你一起,打破這個禁錮。
斷臂的維納斯因殘缺而美麗,再美的事物也有其不足。我們能看到它的美,都是因為有缺點作對照。這可能就是對一個作品的優缺點,最好的詮釋吧!
總而言之,我還是喜歡這部電影。尤其喜歡它的視聽語言,喜歡它體現的女性對於命運的「反抗」。在當時那個思想禁錮、女性地位低下的時代背景下,兩人之間能打破一切束縛相愛,這樣的愛情值得歌頌。
最後要說些題外話。真切地希望中國早日能有此類片,不再被同性的標籤所綑綁,同性婚姻能夠早日通過。所有的真愛都能被稱讚歌頌,勇敢地去追求你所愛的那個人吧!LOVE IS LOVE。
(本篇圖片來源於網絡和彎彎字幕組)
感謝大家看完。
就像好友@ cinedreame_ 所說過,電影是很私人化的東西。評分再高的電影也會有人不喜。評分低口碑不好的電影有時也能入人心。此次評分有些兩極分化。下面就讓我們看看觀影團的同學們是怎麼評價這部電影的~
本週週限定觀影共有55位群友參與,平均分7.5分。
@NanSLli10/10
開篇便如畫卷般讓人墜入其中。油畫般的質感優雅又迷人,色彩運用極其豐富。深沉淡雅的歐式服飾色彩、金黃的沙灘、蔚藍的大海,赤紅的深夜篝火。人物的稜角在畫中逐漸清晰明瞭。暗藏的情愫逐漸釋放,熱烈的情欲愈發旺盛。畫像寥寥幾筆完成、愛戀纏綿難以斬斷。最終再見,卻無法相遇,只能遠處佇立,隨著音樂的奏鳴,喜悅、無奈、憂愁、傷感,一時間百感交集,無法言喻...
@Nate 9.1/10
在毫無背景音樂的調度下,人物的神態成為整個故事的焦點,目光的交會,色彩的交融,身體的交匯,感情的交織...油畫隨著顏色的多變而被填滿,愛情隨著靈魂深處的碰撞而顯得格外生機。時刻在突破,在尋找社會中女性的禁忌,但終究又回到充滿藝術美感的繪畫中,繪畫在本片是線索,甚至是導演對片中暗藏悲劇的獨特表達方式。對自己是否會游泳的疑惑代表著對愛的迷茫無助,燃燒的衣物代表著打破修道院的束縛,刺繡成型但花卻迎來凋零,最終的回頭選擇了回憶,選擇了告別...束縛愛情,生命的仍是舊社會對女性的條規,偏見,歧視。即將完成的畫作成為了送走愛人的最後一艘小艇,無處可逃,無處可冤,這段本來就不該存在的愛情也終將迎來結束,而這段禁忌的秘密則被永遠的封存在了二人的心中,以及書中永不變的28頁。
@ALEX 9/10
極簡的人物設計和固定的幾個場景。愛意也不是俗套的從第一眼迸發,而在一次次的互相了解與試探中誕生。被冰凍的靈魂也逐漸燃燒起來。全片的構圖和色彩非常出眾。幾次海邊散步的場景都讓人驚嘆。孩子與墮胎同框的畫面諷刺十足。電影對於情感的把控相當克制。篝火晚會意外著火的裙子,閃現的女子,兩次情感的爆發點卻表達得如此冷靜。留白的劇情,錯位的重逢,笑著落淚的弦樂可能也算是浪漫的結局。
@空曲成歌 9/10
我雖已為人母卻永遠記得我們為期五天的戀愛 記得書中第28頁你為我畫的肖像 記得你描述的你喜歡的樂曲 我們再也沒有相見 最後一次我哭成淚人 但眼神沒有再交匯 即使早已知道俄爾普斯的結局最後卻沒忍住呼喚你 我們無法逃脫
@妳的世界幾點 9/10
最後一幕的注視,她宛如畫中人,悄然坐在那,過往的姿態,欲語淚先流的樣子,維瓦爾第的《四季》頓然響起。視線沒有交接,但長久的凝視已然是噴薄欲出的愛欲。哎!實在是嘆哉!這是何等流弊的神來之筆啊,直接將這部作品送入傑作行列!
@mdr skywalker 9/10
儘管故事推進的非常慢,但是無人可以抵抗兩個人之間情感的飽滿和深情,正如那洶湧的波濤和一瞬的篝火,儘管最終天各一方,肖像依然為你而留,眼淚依舊表達我的思念。而導演在攝影和構圖上也非常有巧思,無形之中把觀眾帶入了她的畫框中靜心體會享受,並在結尾的音樂聲中將壓抑心頭的情感完全宣洩。兩位主演的表演也是非常紮實,直擊心靈。
@波倫刀刀 8.5/10
很難有這樣一部電影在簡單的故事裡把女性的境遇、她們的情感刻畫得豐富而細膩。生命的孕育伴隨著血汙、罪惡以及拙劣的自我拯救,在命運輪迴的時刻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反問,母親同時充當受害者和施暴者,不同於純粹的操控者。而作為有著女兒身份的女性主角,則因為愛人對自己懦弱的責怪表現出憤怒:你不能因為我的身份怪罪我的怯懦。瑪莉安短暫地出現在艾洛伊茲的生命中,給她愛的啟蒙,教會她怎樣去愛,這讓最後一幕眼淚中的笑容顯得順理成章。印象最深的除了燃燒和眼淚,就是蘇菲在墮胎時身旁的男嬰,「我的父親,就是從那個你不知道的秘密午後起,我開始明白母親根本不需要你來填補,你的存在,只會把骯髒和汙穢灌注到她的體內,而我就是這麼誕生的,我是罪惡的子民。」我從未見過這麼生動的註解。
@wild life 8.5/10
前一個小時特別好,後一個小時有些地方有點散,本來看著沒什麼特別大的觸動,看到艾洛尼斯說出那句回頭的時候,心裡還是被感動到了,最後在恢弘的交響和艾洛尼斯的潸然淚下落幕,竟然還有點意猶未盡,最喜歡的鏡頭還是裙子著火那段,真?燃燒女子。
@Inv 8.5/10
波濤洶湧的情感被火焰無聲的點燃,被火焰緘默的交融,它是初始的渴慕,亦是強烈的延續,隨之平靜的蔓延至畫作,凝視者的觸動成為交匯的鏈接,細膩的暖昧,玩味的心理,目光與目光的凝聚逐步構建感應式的遐想,而後凝視與反凝視串聯起影像整體脈絡,確立意識共築主體的纏綿,愛的精神/畫作恆久的駐留在此刻,承載/淹沒著個體的壓抑和湧動,將滾燙的愛意緩緩的在最後伴隨詩人的風暴推向頂峰。
@顗禮 8.5/10
核心探討的其實是藝術創作本身,創作者與被創作者的關係既是二位一體的自我投射,亦是附帶私心與幻想的情感交融;文本與結構實在是太精妙,影片之外是導演創作電影,影片內部是畫家創作肖像,歐律狄刻的故事又在反向映照主人公的情感與命運,嵌套在一起,把作者與體驗者的的界限打破,讓精妙的技法運用與真摯的情感輸出相輔相成,細膩而純粹。
@野凡 8.5/10
乾淨,清澈,溫婉,惆悵。視覺上令人訝異的整潔與豁朗予人偃意。
@奇異果殺手 8.5/10
@日落黃沙 8.2/10
情緒如涓涓細流般流淌,感受似琴弦般跳動的情意,掩飾著微妙的心理變化,卻明白你知我知你心意,我知你知我心意。
@Supremacyacron 8/10
可以說是年度最佳姬片了。純女性陣容將感情的細膩描繪的淋漓盡致,從有目的性接觸到彼此看對眼,而畫作也到了從畫形到畫心的境界。第一次毀掉畫,是對自己的水平不滿意,而第二次想有衝動毀掉畫,而是害怕再次失去你。
@ 時光之塵. 8/10
更像是一曲時代悲歌,在十八世紀的男權思想的束縛下,女性更像是男性的附庸品, 從篝火戲開始兩人之間的情結發展到最高潮,克制與糾結的情緒刻畫在兩人的微表情上,但這美好的愛情最終也只能被世俗思想所埋沒。
@Stiles 8/10
你是我的歐律狄刻,是火光搖曳中的容顏,是我畫筆下的奇蹟;你是我生命中的風暴,是第二十八頁的秘密,是永遠永遠銘刻於心的回憶。
@湯湯要開飯館 8/10
全片油畫般質感,將女導演細膩的心思體現無餘。洶湧澎湃的感情如同潮水與火焰。最終的鏡頭靜止了很久,映射著她長久的哭泣,命運的洪流讓愛人走散,星空下寥寥幾筆肖像永存
@celine 8/10
男生的電影強調了很多原始衝動,女生的電影總是更強調對痛苦的理解。喜歡這種沒太多身份區分的電影,兩個人很均衡很平和。畫面也很美,對著鏡子畫畫那塊驚嘆出了聲。
@渡辺dudu 8/10
從頭至尾男性缺失的女性電影,但男權社會無形的桎梏卻又無處不在
@Mɑthildɑ 8/10
紅色和綠色注定是互補色,在油畫般不跳脫的鏡頭裡更是達成了視覺振動,特別是加入背景由白色的海浪到深藍的邊際時,多種顏色形成了協調,極度舒適。篝火戲是我最喜歡的部分,火焰上方顫抖的空氣模糊了肖像,與此同時愛意伴隨歌聲到達高潮,篝火永遠是爛漫的,在我自己的愛達荷中亦是如此。
@cinedreame_ 8/10
我們之間的關係,就如同那束熊熊燃燒的火焰,短暫熾熱過後隨即又滅掉;就如同那朵有如石榴花般鮮紅的花,未過多久便又凋零。我們之間的愛意,化為海邊礁石下的親吻,化為屋內床上的纏綿,化為臨別前的含淚擁抱;我們之間的回憶,融進四季之夏的音符裡,藏在28頁的秘密之中,止於踏出大門前的回眸之時。古典風格與油畫般的質感使得整部片的藝術性與觀賞性都極高,同時台詞與畫面之中又暗藏了很多值得回味的小細節。但對我來說節奏可能還是過慢了、又有些呆板,總覺得設計感很重。整體感覺不大,不過結尾還是有被打動到的,但想來多半也是時代背景造成的悲劇感罷了。
@說明書 8/10
我們在凜冽的海邊假裝流浪,各自洶湧但是壓抑激揚,隔著火花彼此相望卻又不敢向往。你們喘息著用熱吻勾勒肖像,把酒當歌映著燭光,忘卻來日憂傷只讓這一刻的歡愉無盡綿長。她們潤濕的視線凝望何方,在書本的第28張也在音樂的第16行。
@SebMia 8/10
導演,你欠我一場情慾戲,一場宣洩出自由與反抗力量的情慾戲,不是我貪圖情色場面,而是這部關於女性意識覺醒的影片需要這樣一場戲,一場通過肉體的自由來反抗精神上的禁錮與懦弱......好吧,我承認是我貪圖女主美色,但無論如何,你欠我一場激烈的情慾戲,這樑子算是結下了,已經在豆瓣關注你了,今後拍片子給我注意點。
@臻聖 8/10
片子想從幾方面談,一是對場景的塑造上。後期對色調的拿捏,柔焦把握住了精髓,從畫面上直接呈現油畫般質感;攝影的審美帶入將影片檔次提升維度,尤其喜歡鏡頭下的夕陽剪影和蔚藍大海。沙灘漫步,畫室呢喃以及濃墨般的暗夜下熊熊燃燒的篝火,鏡頭直觸以達一種影像主義。二是角色的表達上。畫家和富家小姐對情欲體現的收束與克制,席安瑪刻意隱去男性角色,卻幾次從畫家交談中引出,去映射社會本質的苛刻;二者之間關係的不對等為後續分離埋下隱患。三是音樂的落點上。記憶最深刻的是篝火夜戲女聲的阿卡貝拉,和最後一鏡富家小姐凝視時的伴奏,前者悠揚,後者激昂。情緒上代入感過緩,幾場情慾戲都是點到為止,一直沒有共情。
@柴妮思 8/10
畫中的你有一百種模樣,我眼中的你卻只有一副模樣。
@不死者 8/10
以目為入點,以觀察與筆觸記錄感知印象,肖像與電影一致,近乎剔除了贅餘的技法,但顯然不止是「作畫的規則技法」的寫實呈現,兩者皆是盛滿「愛」的容器,愛意自然從執筆留情的瑪麗安延伸到銀幕外的席安瑪,她繪製的是一幅流動的畫像,以視線的試探逃離賦予情思張力,用水與焰的寫意勾畫情慾的延綿高漲//五日熱戀,畫家將情愫的暫留轉化為雋永的生命力,用發自肺腑的情深澆灌作品,即使其終將裝訂在棺木中遺失他鄉,愛人的倩影早已被凝視的目光烙印於腦海,憑記憶之餘味回甘,這是「詩人的回首」//更迷人的是,這座男性缺席的荒涼孤島成了女性彼此理解的共情國度,以一種自發的生活激情苦中作樂,神往著茂然生長的自由狀態(篝火旁的合唱/瓶中草木萎謝,繡布上依然是飽滿嬌麗的紋飾)//猶記結尾借維瓦爾第之神助的漫長凝視,實在催人淚下
@無火 8/10
不得不承認,女女間的情慾戲在觀賞度上遠勝男女間的,不同於朴贊郁《小姐》中的極具香豔與爆發力的情慾戲,本片中所表現的溫和克制了許多,這種溫和和克制在全片充滿油畫風的鏡頭畫面和乾淨的背景音樂的襯托下,顯得尤為動人,觀眾積攢的情緒在最後的高潮音樂中才得以宣洩而出。
@菠蘿油 8/10
非常的考究,電影就像是一筆筆畫出來的肖像,給人很直接的法國女子的氣息,特別的優雅端莊,可惜感情的描寫還是太浮於表面了,肖像雖美,但缺少靈氣與生機,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很難將情緒帶給觀眾。
@嘉措 8/10
由偷窺視角轉換到相互凝視,從畫與被畫到彼此接納,含蓄的感情和情欲在慢慢升溫直至燃燒。
@skyscraper 8/10
冷靜克制,畫面極其工整,兩位女主超越言語的對視令人印象深刻。
@時間轉換器 8/10
她乘小舟涉水登山而至,在壁爐旁邊褪去長衣,火焰對著畫紙噼啪作響。而她身著黑色長袍,在海邊的懸崖上肆意追風。第28頁記錄下這段讓人臉紅心跳的經歷,望著你的側臉和起伏的胸脯,我還是懷念你的氣息。(攝影和布景太美,女畫家找麵包和奶酪吃那一段的煙火氣大愛)
@鸛鳥踟躕 7.7./10
俄爾普斯,請回頭,目光掠過你白色的裙擺。我看見翻在28頁的書,火焰閃爍模糊了你的臉龐,在維瓦爾第的樂章中,淚水為何流淌?故事與情愫如此動人,鏡頭偶有驚豔,卻又如此疲乏。
@夢魘皇朝 7.6/10
@解憂順風耳 7.5/10
情緒刻畫上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雖然情節也一直在層層遞進著。俄耳普斯與歐律狄刻的希臘神話早就鋪墊了悲劇結尾,原來「愛是克制」的另一種表達是對她的「不回頭」。有兩個地方還算比較有感觸:篝火晚會上因為注視對方而忽略了燃燒的裙角;此去經年,油畫裡的埃洛伊茲站在女兒身邊,手中緊握的卻是當年的那本書。第28頁書角的含義是屬於她們的暗語,所以瑪麗安會心一笑。
@島蕉菇菇 7.5/10
太匠氣了。目前觀感最弱的一部席安瑪作品,不如《水仙花開》靈動,亦不如《假小子》視角特殊,阿黛拉·哈內爾真正支撐了這部電影,無論是通過漸進的表演還是在席安瑪寄予的私人內化的情感上,她便是這部電影的靈魂。
@溈 7.5/10
可能是本就知道過了門就再也見不到了,所以才會選擇回頭。「回過頭來」這是俄爾甫斯與歐里狄克的死別,也是瑪麗安與愛洛伊茲的生離。
@Polaris.j 7.5/10
視覺令人著迷,電影本身也變成一件油畫藝術品。席安瑪告訴我們,通過女人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不同的。很喜歡影片中柴火燒的噼裡啪啦的聲音,睡覺時會聽這樣的ASMR。相比較會更喜歡《指匠情挑》的細膩。
@乍暖 7.5/10
故事太精妙了,配樂搭上油畫般的畫面,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兩張臉的重疊、陰部的鏡子、火燃燒裙子。恐怖元素運用有好有壞,喜歡跳崖和女僕上吊的虛晃一槍,不喜歡兩次出現的白衣幻覺。最後兩次回憶有點多,但我仍被長時間的哭泣所打動。情感是凝固在單一片段裡的,沒有連續性。
@扶不起先生 7/10
@peppersoul 7/10
@夏蘿 7/10
燭光與火焰中的凝視把靈魂都看透,顏料在熒幕上揉開古典溫潤的油畫質感。多次眼睛的重疊構圖不經意將兩人融為一體,模糊的曖昧感層層暈染疊加。每次觀察和描摹都愈加深化她的一呼一吸,畫家落筆輕柔得像暗中描摹第一次唇齒觸碰的震顫,凝視的意味從攝影機延伸到創作與戀人間。沉寂而動聽的聲音線索貫穿全片柴火的劈啪、潮汐的起落、篝火的阿卡貝拉,在轟鳴聲中萬籟俱靜。落入愛神之網的戀人們忘記腳邊燃起的火焰,在當下的笑顏中流連忘返。門內外的明暗之界猶如奧菲斯與歐利蒂斯的一線之隔,一席白裙違抗天命的呼喚,為這短暫綻放的情愫道別時刻落終。結尾的兩度重逢將餘韻綿延拉長,我將你銘記在肖像,你將我鐫刻在音樂。
@人間退步 7/10
有點像女版《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後的流淚可謂點睛。
@董小__ 7/10
跟cmbyn很像,同樣拍得美,顏色及打光出色,包括結尾都有一段長時間哭泣。整部電影畫面風格都像一幅畫,導演用鏡頭慢慢勾勒兩人的感情,裙角燃燒、書頁、幾次白衣形象浮現等細節設計也不錯,故事文本上倒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的地方
@葉底藏花 7/10
兩位女主的表演是細膩的,結尾的哭泣配合急促的音樂也足夠動人和悲傷。但油畫質感美則美矣,情感的濃度是不足以打動我。因為時代原因不能在一起固然遺憾,可落點在這裡我只覺得立意非常普通。說到底還是演員吧,魯妮瑪拉和布蘭切特的組合讓我對《卡羅爾》念念不忘,可這部電影除了最後的凝望和哭泣我並沒有二刷的衝動。當然,年度最佳時刻屬於燃燒女子的畫像的結尾
@鐵甲依然在 7/10
片尾五顆星,從平靜到顫抖,到笑中帶淚,到戛然而止,美感十足,感情中的隱忍讓人動容。
@蝠蝠 7/10
懲罰、禁慾、曖昧、挑逗、試探,明明已經充斥著一眾多彩的元素,也沒人會在乎究竟誰才是綠葉紅花裡的主導者,卻要在最末尾用兩次相逢來促成命運的玩笑,假如全片在「俄爾普斯回頭」後的一瞬間戛然而止,給人的餘味或許會更長久,整體實在是微妙的觀影體驗
@鉛紙鶴 6.5/10
我沒有感受到兩個主角的化學反應,可能有演技的影響,更多在於這兩人性格太像了,也因為如此,她們互相吸引的過程相對平淡,缺少戲劇衝突,卻也符合本片調性。
視覺上的油畫質感是特色,但這種質感不是倫勃朗式的,我會認為本片過多運用自然光導致畫面缺少縱深感,過於平面化,會顯得空洞,看多了會膩,日戲尤其如此。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些格格不入的元素。整片塑造的柔和氛圍在結尾音樂響起的時候突然崩塌,我理解這麼做的目的,卻無法認同這樣的做法。同樣的,也實在難以接受在這樣一部電影中加入的「白衣女鬼」恐怖形象。導演也許太遵從那個寓言文本了,並將自己對男權社會的控訴依託於此,「女子肖像」要燃燒掉才能完成作者的表達,這不是一部關於畫的電影,甚至不是關於愛情,而是關於破壞。
我無法不想到李誕那句玩笑「被燒掉才是畫的歸宿」,如果破壞也是藝術的一個環節,那本片倒也算得上是完整了。
@HarperYug 6.5/10
@素素素素素丶6/10
作為一部女同電影,兩位女主的感情遞進還是讓人覺得有些突兀了,對情慾的表現力也是如此的平淡。用女僕帶出中心思想這一手段也太過於明顯,最終劇情走向和人物設置還是落入了老套子。但不得不說影片的攝影極其突出,油畫的質感,細膩層次感都很十足。最喜歡電影裡篝火的那一段,艾洛伊茲注視著對方的瞬間,已察覺不到那慾火已從腳邊蔓延。黑暗中的各種女性,被火光照亮,她們的合唱幾乎達到了神性的地步,形成某種無形的力量。
@要丸 6/10
將俄耳普斯與歐律狄刻的故事新翻,以油畫為載具加工成動態,最後將情緒凝刻於面龐來展示,終使一切質感僅落於表面的浮動。
@魚麥麥 5.5/10
真正意義上的金玉其外。就像電影裡小姐看到最初的那副畫時說的一樣,這部電影有技巧,色彩、攝影都運用地很好,可是卻沒有任何生命力。那些一往情深的愛啊,需要多麼細膩的表演才能實現,這對演員讓我看不到愛,看不到愛…
@Cor cordium 5/10
影片借助歐律狄刻和俄耳甫斯的愛情神話敘述一段不可能的短暫愛情,其中的墜崖和墜入深淵地獄有相似之處,回首的凝望和呼喚的愛人是這份感情最動人的地方。在被賦予古典美且極冷靜的鏡頭下,兩位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彷彿觸手可碰,那是協調的、簡約質樸的影像。
也許正是這樣的影像魅力使得本片獲得極高的分數,然而脫下這層華麗的外衣,其內核是早已被使用過的。故事的大框架是把《軍官與男孩》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融合在一起,在用這樣的框架講了一個《小姐》的故事,可事實是這幾者並不兼容,我很難想象「軍官離開小男孩後,在未來的某一天兩人再次相遇,於是小男孩有了一個類似Elio的回味長鏡頭」,因為講述這故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回味了,這樣的鏡頭即使再美也只會顯得多餘。
女同題材的電影向來以細膩的情感著稱,女性對於感情的敏銳力的超凡的,《卡羅爾》裡只是一個眼神便確定了這份感情,細膩的點在於眼神的捕捉,那是一種怦然心動卻又侷促不安的情感。而本作對於感情算的上是輕描淡寫,我甚至好奇,如何在海邊遊蕩的幾日積累下如此獨特的情感,哪怕是奔放的男同題材裡,這種也是鮮有。海邊那段眼神的逃離和凝視所能體現的,是跳脫故事層面的情感,聯合後面的香艷情慾場面,彷彿導演就假定這份情感足夠真實且完備,這是自欺欺人。
篝火吟唱是全片最獨特的地方,也是本片展現影像魅力的最高峰。片中男性角色的缺失也實屬刻意之舉,墮胎時的床上兒童元素意圖也是極為明顯,甚至連這個歐律狄刻的愛情神話都稍顯稚嫩。因此全片除了優秀的攝影外,真的乏善可陳。
@鬈毛毛 4.5/10
#桃花源式。離別是美麗的,重逢是憂傷的。相愛的每一刻就我們所擁有的永恆。燃燒的樂章,冰冷的畫像。只能說進入一個愛情故事,依靠的並不單單是故事的美感。導演對女性的選擇性表達有一些矛盾。
@奔兔吉爾 4/10
有形無神,大量的工整構圖、古典趣味通通變成失去靈魂的符號,尤其是最後一段試圖煽情的哭戲,反倒產生極大的間離效果,整個過程幾乎將觀眾排斥在電影之外,僅有的隻言片語根本無法觸及內心,更妄提引起共鳴,究竟是多深的愛才能付諸「燒」女圖的行為?倘若失去了那些給觀眾的暗示,觀眾又真的能相信其中的情感?
@貝克街的大盜 4/10
這要放到現在 不就跟拍私房照然後就愛上了並且睡上了攝影師 進入身體但不進入生活?說起來 同性相關的電影 除了霸王別姬 誰先愛上他的 這種故事性很強的 其他的偏情感向真的是看不下去 毫無感覺 更別說這種法式性冷淡了
以上是春天的放牛班觀影團第42期週限定:《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
祝願大家身體健康,心想事成,早日脫單,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空餘時間可以和毛師傅一起練太極強身健體。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