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勝負反手拍》影評:現實八卦比電影本身更女權,用柔光照亮網壇出軌女星的愛恨糾葛

勝負反手拍影評
比利·簡·金,這個被載入史冊的網球女明星並非因為她出色的球技,或者靚麗的外表,亦或坎坷的人生經歷。

她的名氣一半來自網球場上,一半來自她的私生活。


她的行為總被冠上「女權」的帽子,她與男網明星博比·里格斯在1973年的那場「勝負反手拍」,通過體育運動喚起了女性在身體和思想的覺醒。

這個本事就帶有很多可解讀的故事,被《陽光小美女》的導演喬納森·戴頓拍成了電影。

去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石頭姐艾瑪·斯通飾演了比利·簡·金。

片名直接採用了《勝負反手拍 》( Battle of the Sexes),以突出其中的性別差異和爭鬥。


影片從兩個方面切入了主題。

通過女網明星比利·簡·金的故事,影片試圖通過一場體育賽事為那個時代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爭取平權地位。


另一方面,影片又聚焦比利·簡·金的非孕私生活,希望從「第二性」的女權主義、性自由等個體方面談論女性權利。


女權在經歷媒體和個別社會性認知的洗禮後,出現了偏差,早已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擋箭牌。

自由的根本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而是「不想做什麼的時候可以有權拒絕」。

女權其實大體上來說是為了消解社會賦予男與女的各種認知差別。

就像影片中比利·簡·金說的那樣,她與男性選手的那場性別大戰,不是為了證明女比男「強」,而是為了提高女性地位,讓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獲得和男性一樣的各種權利。

她行為的動機其實非常簡單。


獲得網壇冠軍的比利·簡·金發現,新的賽事獎金女性只有男性的十分之一,但其實根據收視率和上座率來說,女性的網球比賽關注度其實一點不比男選手差。

於是比利·簡·金脫離的美國網壇,自主成立了女性網球巡迴賽事與美國網球協會相庭抗禮。


故事由此拉開了帷幕。

這時,40年代的男網頂級選手,1967年榮登網球名人堂的博比·里格斯開始關注比利·簡·金的一舉一動。

影片中,博比·里格斯由好萊塢演技派史蒂夫·卡瑞爾飾演,靠著《四十歲老處男》一路走來的史蒂夫·卡瑞爾早已成為戲精,喜劇正局無縫銜接,什麼角色在他演藝下都能出彩。

在《勝負反手拍》中,你完全看不到史蒂夫·卡瑞爾的影子,他本人就是博比·里格斯。

無論是現實還是在影片中,博比·里格斯都是朵奇葩。

本來該安享晚年,名聲和金錢都有了,可嗜賭成性的他完全安定不下來。

影片中,給出的人物邏輯,除了嗜賭,而且被家中掌管金錢的妻子壓得在精神上失去了平衡。


無法接受妻管嚴的他,設計了一系列對陣女子網球球員的賽事。

他首先看上了才擊敗比利·簡·金的Margaret Court,以3萬美金的獎金賺足了眼球,此役被媒體稱為「母親節大屠殺」。

美網協會也大肆宣傳,證明了男子球員就應該獲得更高獎金,以此打壓才成立不久的女網協會。

見勢不妙的比利·簡·金爽快赴約,這場「勝負反手拍」獎金金額達到了咂舌的30萬美元,外圍賭博金額直線飆升。

這場比賽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


比利·簡·金為了女性同工同酬,為了讓女人不再只是廚房和床上的妻子而戰。

博比·里格斯則抱著男子大沙文主義,到處宣揚男子氣概,大男子主義宣傳連很多男性都覺得太過頭,職業女性更是把他斥為跳樑小丑,恨不得掐死他。

影片幾乎真實再現了膨脹狀態下的博比·里格斯,到處接廣告,放鬆了訓練,靠著藥物維持身體狀態。


1973年的勝負反手拍比賽現場聚集了觀眾三萬人,電視轉播估計有九千萬人收看。

結果,沉穩的比利·簡·金完勝博比·里格斯。

這次比賽不關對於女子網球有著深遠影響,而且讓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


比利·簡·金反復強調,女性不是為了證明在生理上強於男性,而只是覺得應該在社會上獲得同男性一樣的權利。


同工同酬,男性的工作女性也可以勝任,而且有可能做得更好。

當然,這次勝負反手拍,除卻社會意義,還有對於女性個人生活自由的探索。


導演 喬納森·戴頓談到拍片動機,

「We love tennis, don’t get me wrong,But it was the love story that drove us to make this.」(我們熱愛網球,但別誤會了,是劇中的愛情故事打動了我們。)

圍繞著勝負反手拍的,除了網球協會和那場比賽,還有比利·簡·金的愛情故事。

這是影片為現實打上最多柔光的地方。

比利·簡·金與理髮師瑪麗蓮的第一次相遇被拍的極為香豔,幾次撩撥頭髮就製造了不亞於顱內高潮的隱秘快感。


第一次交換身體也是扭扭捏捏,欲拒還迎得折騰了幾場戲。

影片中,比利·簡·金對於同性情人瑪麗蓮和丈夫的關係糾纏不清,三方都在其職業生涯巔峰時選擇了隱忍,得過且過。

作為丈夫,律師,經理人的拉里可謂對妻子有情有義,兩人相識於大學,婚後幾年,比利·簡·金才發現了自己的同性趨向。

在認識瑪麗蓮後,兩人一直保持著情人關係,比利·簡·金直接僱傭其為私人助理,在巡迴賽期間兩人一直如影隨形。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三人相安無事。


直到比利·簡·金職業生涯末期,瑪麗蓮在分手事件後直接與比利·簡·金對簿公堂,要求贍養費。

而拉里也因為不滿意比利·簡·金私自打掉肚中胎兒也與其關係緊張。

不過拉裡還是估計夫妻一場,最終站在了比利·簡·金身邊,與她度過了漫長的法律糾紛。


勝訴之後,兩人和平離婚。

比利·簡·金戀上了她的雙打同性夥伴,兩人同居30年至今。

而拉里再婚,有了孩子,兩人關係融洽,拉里還讓比利·簡·金當了自己孩子的教母。


影片中,對於三者都有美化嫌疑,特別是瑪麗蓮,她被隱喻化比利·簡·金追求性別平等,性自由的化身。

比利·簡·金在丈夫,家人,社會,球迷的重重圍困下,選擇壓抑自己的愛情,始終不敢公開。

在勝負反手拍前,她選擇獨自走向戰場,賽後又獨自整理情緒,影片突出了她偉大的一面,但同時也對其個人的欲望和貪婪處理的曖昧不清,有所隱匿。


一邊是為了女性在社會的權利扛起壓力走上了「勝負反手拍」;

一邊是在自我慾望和性別認知下在家庭與愛人之間掙扎不覺,

其實兩方面的權衡與選擇都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勝負反手拍」,

女性在社會的地位,女性在個人生活上的選擇,


性別,女性究竟被社會和文化賦予了多少壓抑本性的東西?

女性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建構,一種有利於男性,在父權機制下詮釋出來的符號性指涉究竟給女性本身帶來了多少阻礙?

而這場勝負反手拍,無疑是從女性自身的角度重新詮釋了何為「女性」!


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這場勝負反手拍依然具有意義。

在74屆金球獎上,獲得終身成就獎的傳奇女星梅麗爾·斯特里普依然在頒獎典禮上提出女星應該「同工同酬」,因為好萊塢巨星排名第十的男星片酬比排名第一的女星都高,這讓梅姨覺得不可思議。

為此,梅姨自己出資建立工作室,贊助中老年女性進行電影創作,為「同工同酬」的社會價值觀和責任做出了表率。

性別的界限和差異不應該成為一種壓制和權力,女權也不該成為一種自我得利的口號。

責任和義務是硬幣的兩面,不能厚此薄彼。

而男權社會的法則下,屌絲男就是一種男性社會,女性遭受不平等對待的反撲。

所以,性別平等的確是對兩性都有利的一種社會架構。


片中比利·簡·金質問一位男權人士,

「難道你沒有母親嗎?你覺得你的母親比身為男人的你差嗎」?


對方啞口無言。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