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打敗賈樟柯、李滄東,他憑什麼?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申報已經結束了,香港選了《紅海行動》、台灣選了《大佛普拉斯》,而內地在一片熙熙攘攘的爭論中最終選定了《邪不壓正》。
雖然最後入圍的5部電影名單還沒有公布,但就各國選送的情況來看,中國影片的對手十分強勁。
這其中就有波蘭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的存在。
《沒有煙硝的愛情》
《沒有煙硝的愛情》入圍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拿下了最佳導演,本片也成為了波蘭今年的「申奧片」。
幾乎所有看完《沒有煙硝的愛情》的中國觀眾都會覺得它在主題表達和時代背景上有點像馮小剛的《芳華》:
一樣高壓集權下的艱難愛情,一樣桎梏枷鎖式的政治隱喻,說《沒有煙硝的愛情》是波蘭版的《芳華》絕不為過。
但相對於《芳華》的煽情和對逝去年華的無限嘆息,《沒有煙硝的愛情》來的要更加克制,一如它黑白的影像和近乎於方形的畫面構圖。
方形的構圖對於環境表現來說不算強烈,但卻能將主角的情緒不斷擴大,在凸顯他們面部情緒的同時使得觀眾更具有代入感,主人公的悲歡離合牽動著觀眾的心。
《芳華》將劉峰與何小萍的感情放置在文革年代,因為年代而使得他們的生存環境和情感表達都極度壓抑,以至於每個人都走向了悲劇。
但馮小剛在刻畫的時候將更多的筆觸放在了「追思」上,他更多的是在描繪那個自己期待而不可得的青春時光。
所有的肉體、舞蹈、音樂都是為圓他的夢而設置的,以至於他沉浸在自己的追思中而無法客觀的展現殘酷,對於有時代反思的作品來說,「美化」是最大的缺陷。
《沒有煙硝的愛情》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敘事的冷酷,它詳實的展現了因為沒有煙硝的愛情環境的緣故,一對戀人的際遇是如何的動盪多舛:
他們相愛了15年,卻數度因為社會局勢而分開,每隔幾年只能相見一次,如牛郎織女一般。
政治符號在影片中隨處可見,恢弘的領袖肖像、極力熱情的舞蹈笑臉,莊嚴肅穆的忠誠宣誓都是沒有煙硝的愛情背景的外顯。
這是國家時局與個體人物之間的微妙關係,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之下,個人的悲劇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每個個體的悲劇匯合起來就是時代的悲劇。
內顯則是男女主人公在這15年中經歷的所有變遷:
維克多從意氣風發到頹唐踟躕
祖拉從明豔動人到無力反抗
但更重要的是兩人從一開始就是身不由己的,維克多從愛情初始就在面臨「愛情與自由」的選擇:是在波蘭與愛人偷偷相愛還是去更自由的巴黎自己生活。
祖拉從兩人相愛起就擔負著監視維克多的政治任務,不願和維克多一起逃離波蘭是覺得自己配不上那時候足夠好的維克多。
這一場感情的拉鋸戰在兩人的相處之中共生了15年。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描繪這場悲劇的時候沒有將其原因完全歸咎於時代,兩人的悲劇源起時代,歷經變遷,卻最終還是敗在了「愛情」這個本命題上。
由於成長經歷和生活背景的不同,維克多和祖拉的相處總是不和諧。他們一個太愛自由,一個又太不懂讓步,兩人每次都是乾柴烈火的見面,分開確是黯然神傷。
能打倒愛情的,也唯有愛情本身。
因此在這個層面上,《沒有煙硝的愛情》的優點就在於它沒有把整個故事變成一個政治寓言,而是回歸到了電影人物本身。
當然,也有人批判《沒有煙硝的愛情》是一部概念先行的電影。
它刻意的忽略了電影內部人物的動盪,而只選擇性的為觀眾呈現了結果,以致於所有的表達都有一種預先設立的意味。
我不評論這種處理手法的優劣,但不能否認這種手法會更加凝練的闡釋主題,人物在每個命運節點上的現狀恰巧呼應著時代的變革:
比如1957年祖拉通過結婚離開波蘭來到巴黎,那時候的波蘭社會正在波茲南事件的餘溫之中,蘇聯最終將包圍華沙的駐波部隊全部撤回基地,社會氛圍逐漸回溫,這是祖拉能夠順利離開的前提。
但在敘事上的過度留白也使得影片的故事性被削弱,令觀眾在共情的時候有些難以入題。
不過導演對於影像的把握實在是超群,所以才顯得男女主人公的這段感情格外悲涼且宿命感深厚。
尤其是這段愛情萌生在了兩個藝術家之間,他們相互欣賞以及妒火中燒的過程都有歌舞作伴,美妙的音樂配以動人的舞蹈,黑白影像所帶來的質感令人著迷。
男女主幾乎是完美的詮釋了「動盪時期的愛情」,從繾綣到癲狂,每一個時期的眼神都無比精準。
點睛之處莫過於兩人最終能在一起了,卻在宣誓結婚之後決意殉情。
「那一邊的風景更好」是對愛情的結語,也是對時代的結語。
兩人打破了所有的障礙最終結為夫妻,用死亡給這段關係畫上完美句點,也阻斷了觀眾的想象。
波蘭和法國、華沙和巴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桎梏與自由,這所有的對立關係也隨著兩人的死亡而消除了。
不論哪邊的風景更好,都結束了,這才是具有時代反思的影片應該作出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