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飛刀遇快劍:江湖無差別,熱血又孤獨

賽道狂人影評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說說這部電影。

二刷,《賽道狂人》在大銀幕上絕對是值得再看一遍的,不為別的,被稱為「地獄駕駛」的殘酷耐力賽中的爆棚賽道效果,轟鳴馬達聲,奧斯卡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外加最佳混音提名)認證,大銀幕效果用那天空飄來的五個字來形容:誰看誰知道。

當然,除了大銀幕效果之外,這部電影還有其他值得關注的地方,那就是頗具傳奇性質的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風馳電掣的競技之下,2家汽車公司的對決、2個男人的情義、1個不可能的冠軍。

我認為《賽道狂人》與幾年前那部《極速風流》,是最好的賽車電影,二者不相伯仲。注意,俺這裡說的是賽車電影,那些非競技類的飆車電影,請不要算進來。所以下面就敞開了與大家聊聊這部電影,從現實賽場到電影感受,說說這部電影究竟好在哪裡。


24小時戰爭的背後

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一個與F1(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和WRC(世界拉力錦標賽)並稱為世界三大汽車賽事的比賽。

1966年的勒芒,之所以傳奇,就是因為賽場之外的福特VS法拉利;

福特汽車,發明了汽車生產流水線,革新了汽車工業生產方式,對現代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但在賽車領域,在電影故事發生的年代,可不是誰都能與法拉利車隊叫板。

因為大眾級汽車與賽車二者之間並不是同一概念。因為賽車相較於普通汽車追求的穩定性的特色,賽車強調的是競技,除了穩定性之外,對動力、油耗等有著極大的要求,說白了,你可以將其理解為,汽車綜合實力的最高體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生活用汽車與賽車之間的差異,大致等同於民航客機與戰鬥機之間的差異,一個追求穩定,一個強調指標。但無論哪種汽車,不斷更新換代、參與各種比賽追求大獎的終極目的,一言蔽之,就是為了「賣車」。

勒芒24小時耐力賽,當時被稱為「紅魔主場」,自從法拉利250TR58於1958年奪冠之後,1960年至1965年法拉利不同型號的賽車蟬聯冠軍,這裡就是紅色的天下,法拉利在這裡奪冠就跟「串門一樣簡單」,當時這項賽事就已經變成了「打敗法拉利」為主題的比賽了,就跟現在各國選手挑戰中國乒乓球隊一樣。

但與之對應的,就是法拉利廠商尷尬的處境,因為賽車太燒錢,法拉利超跑也相對小眾,靠賣超跑、賽車拉贊助的錢,來養活賽車研發團隊,這條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

反觀福特,在同期可謂「如日中天」。

電影中出現的那位「福特」,是福特二世(Henry Ford Ⅱ),他接過公司的時候,因為戰爭的原因福特公司幾乎要破產了,這位公子二代,展現出卓越的經營能力,憑藉一己之力扭虧為盈,並在1960年代迎來10年黃金時期。

缺錢的法拉利,急需打入歐洲賽場的福特,二者一拍即合,但這樁幾乎天作之合的聯姻,最後確實崩了。這一點電影展示的很清晰。雖然《賽道狂人》中福特的形象較為負面和官僚,但究竟是電影藝術二次加工,還是真實情況就那樣,咱們暫時不做論斷,還是以電影為主。

只有一點可以確定,比起看上去很美好的宏圖前景,官僚作風的福特,桀驁不馴的法拉利,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就這麼簡單。

這也成了電影最大的突破口之一,用句俗話來說,世間安得兩全法。那些看上去兩全其美的事情,偏偏並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樣,而一些木已成舟、板上釘釘的結局,卻往往出人意料。

這是《賽道狂人》最現實的地方,從車隊對決,過渡到車隊背後的人物身上,是理想與現實的博弈,也是純真熱血與金錢物慾的24小時戰爭。


文戲武唱,武俠大片

「細雨初降,烏雲懸垂在法國鄉間起伏的道路上,黃昏微光穿透雲層散落在三台飛奔的流線造型跑車上,它們以凱旋的姿態先後衝過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終點線。」

這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之後發布的新聞稿開頭,是不是很有意境?一場賽道酣戰的結局,過程遠比你想象的更加複雜。

本片的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是一位很有情懷的導演,從他的《決鬥猶馬鎮》和《金剛狼3》中就能看出,他很擅長刻畫角色,擅長營造衝突,也很念舊old school。

所以這部「Ford v Ferrari」,在看之前我就知道肯定是要「寫人」的,且幾乎確認其為《極速風流》式的雙雄對決,但我想錯了,寫人不假,但沒有料到是這種形式。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類似的觀點:小弟看競速類型的電影,無論是如本片這樣的賽道競技,還是如《速度與激情》那樣的公路飆車,我都能看出武俠片的感覺。

集膽魄與魅力於一身的車手,就像大俠;各式的賽車就是他們手中的武器,在高速的賽道上的對決就是高手們的華山論劍,而賽場之外整個世界,就是整個江湖,賽場上的快意恩仇、一入江湖歲月催的感慨,以及賽場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現實,在這個故事體系和人物塑造下,顯得尤為突出。

時間回到上世紀60年代,被法拉利擺了一道的福特,顯然嚥不下這口氣,決定要一雪前恥,打擊法拉利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勒芒賽道擊敗對方,但這談何容易。

★首先,在歐洲賽場上,福特充其量算是外力勢力,更不要說已經連續五年蟬聯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的法拉利,這項賽事對於人家來說幾乎是主場。

★其次,歐洲幾乎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好的GT級別賽車和車手。單純的算勒芒24小時耐力賽,幾乎沒有歐羅巴大陸以外的車子問鼎殊榮。而且在這項「擊敗法拉利」的賽事上,賓利、阿爾法-羅密歐、布加迪、捷豹、梅賽德斯-奔馳、阿斯頓-馬丁、瑪莎拉蒂...福特面對的全明星對手何止是強悍,憑什麼是你?

這裡就有點《灌籃高手》的味道了,福特挑戰法拉利,就像湘北擊敗山王一樣,充滿著不可思議。

馬特達蒙扮演的美國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是一位在賽車方面很有遠見的人,但出於身體原因被迫退役後,轉而找了份汽車製作和銷售的工作來做,通俗的講,這是一個退出江湖的人。

但這位設計師素有「瘋子」之稱,讓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擊敗法拉利的主意就是他出的。而謝爾比的「籌碼」依靠的則是出生在英國的天才賽車手肯·邁爾斯,也就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飾演的這位脾氣古怪卻擁有著超高水平的機械工程師,同時也是福特GT40的駕駛員和試車員,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成功了。

可以看出,謝爾比與邁爾斯,一個瘋子一個天才,大致等同於湘北隊的流川楓和櫻木花道,他們之間不斷摩擦火花,但志同道合,最終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擊敗山王(法拉利)。

假如電影按照這麼發展的話,那就是單純的競技大片了,但《賽道狂人》的矛盾之處,就在於這裡,來自人性複雜的商戰與油漬飛舞的賽道之間「相撞」。因為比起贏得比賽,兩位天才在場外要應付的,不亞於賽道內的風馳電掣。

從一開始,偏執的車手、瘋子設計師,就與福特的高層發生了激烈的矛盾,福特二世授意謝爾比負責勒芒賽事的任務,但卻安插了自己的親信,這就是影片的巧妙之處,在資本主義官僚和工人階級英雄之間產生了一個巨大的鴻溝,從而形成了類似武俠小說中,官府鷹犬與江湖俠客之間的對弈。

這樣一來,這部電影的故事,就超出了《灌籃高手》的提綱了,畢竟漫畫裡,並沒有顯示安西教練建隊方針與校領導之間的衝突(倒是在全國大賽裡,豐玉教練北野的支線裡有著類似的故事)。

該片更像《笑傲江湖》裡的世界。挑戰法拉利的福特,就像去圍剿日月神教的五嶽劍派一樣,充滿了爾虞我詐,而我們的主角,大致等同於令狐沖、曲洋、劉正風這樣的不羈之士。

眾所周知,《笑傲江湖》的世界是充滿了江湖內外的勢力隱喻的,五嶽劍派和日月神教可以看做兩個世界的對抗。同樣,處於不同大陸,經營方式都有所不同的福特與法拉利,也是如此。而不同理念和模式的對抗。最大的特點和規律就是,不激進的被激進的排斥,極端的被更極端的淘汰。

片中的極端人士就是兩位主角,這兩個人對組織的理念已經產生了不認同的態度,同時也被組織或明或暗的邊緣化,謝爾比在福特體系裡,當時已經說不上話了,而邁爾斯幾乎被拋棄。

他們大可離開這裡,但他們無法拋開賽車以外的東西,想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最為愉悅的世界裡,就必須身不由己,正是他們的激進,通過不懈努力成就了「福特GT40」這隻超級怪獸,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片中有個很有意思的場景,就是謝爾比說服亨利二世的那場戲中,沒有多費口舌,而是把後者肥碩的身體塞進了狹小的駕駛艙內,帶著老闆兜了一圈,把這位感動(嚇)得老淚縱橫,以父之名,促成了謝爾比帶隊、邁爾斯開車,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這是典型的「文戲武唱」,大俠身段,場內風馳電掣的飆車,場外火星四射的飆人,頗具江湖的風範,這也是我為什麼說《賽道狂人》像武俠小說的原因。


飛刀與快劍:身不由己

在武俠小說中,邁爾斯就是傳說中的「武痴」,眼裡只有武道,其他一切不顧,是「不成瘋魔不成活」。而謝爾比,則相對重情重義,更懂得世界的駁雜,明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是武俠大師古龍創造的,《三少爺的劍》中燕十三說過,《楚留香傳奇》裡楚留香說過,然後在《多情劍客無情劍》裡,李尋歡也說過。

《賽道狂人》裡這幅逆襲大戲裡,塑造了如《笑傲江湖》一般的錯位江湖,但對於角色而言,更像古龍式的。

起初,我想將謝爾比與邁爾斯比作笑傲江湖裡的曲洋與劉正風,比較都是與體系格格不入的,但二刷之後,感覺他們的人設,更像古龍筆下的英雄,比如李尋歡與阿飛。

因為他們都經歷過孤獨。

李尋歡,小李飛刀,例不虛發,他重情重義,馳騁江湖多年,體會了太多人間疾苦;阿飛,天下第一快劍,堅定不移,眼中只有武道,寧願和狼打交道也不願和虛偽的人打交道。

謝爾比與邁爾斯的關係有點像李尋歡和阿飛,邁爾斯認識謝爾比是一生幸事,而希爾比發現「武痴」邁爾斯,也找回了最快樂的時光。

而這部電影對二者的友情刻畫,其實並不是很多,但讓人感同身受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是兩個彼此欣賞彼此信賴有著共同夢想的同道中人,他們的友情之所以讓人心潮澎湃,是因為突破了世俗的界限。

《賽道狂人》的故事體系,其實就是講了一個反常規的逆襲過程,賽場菜鳥福特擊敗紅魔法拉利,當所有人都站在福特這一邊時高呼逆襲,卻發現實際上本質還是資本的博弈,是大魚吃小魚的故事,如此一來,兩個為了純粹的精神共鳴惺惺相惜的人就顯得格外高尚純潔,而返回頭來說,他們彼此又是孤獨的。

說白了,但賽車競技離不開金錢博弈,在榮譽的背後,這項運動幾乎就是為「賣更多的車」而存在的。但在這樣激烈且危險的賽事中,我們仍然能看到熱血和純真在金錢重壓之下的瞬間綻放,大概是賽車的危險係數和不斷挑戰的競爭,讓俠客們冷卻多時的血,再度熱了起來。

就像邁爾斯破紀錄之後,看台上的恩佐·法拉利對他脫帽致敬,邁爾斯則點頭回應。

而當邁爾斯出事之後,謝爾比繼續賣車,被迫去給富人們說著點「吉祥話」,這樣的結局讓人感慨。假如謝爾比與邁爾斯在法拉利旗下的話,是否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可惜事實沒有假如,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江湖是熱血的,在深夜的街頭獨自揮舞著刻著自己名字的劍,像風一樣瀟灑;江湖也是無奈的,看著自己的摯友喋血黃沙,自己只能十年面壁;江湖最終是孤獨的,為了當初的承諾,寶劍出鞘,至死方休……

李尋歡不願阿飛再想這件事,忽然抬頭笑道:你看,這棵樹上的梅花已開了。

阿飛道:嗯。

李尋歡道:你可知道已開了多少朵?

阿飛道:十七朵。

李尋歡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凍結。

因為他數過梅花。他了解一個人在數梅花時,那是多麼寂寞。


彩蛋:全類型導演曼高德

《賽道狂人》這個項目我很早就聽說了,最早是由《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的導演傑森·凱勒寫了劇本,但沒能拿到導演職位,福斯打算讓《盜火線》的邁克爾·曼執導(好像老曼還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之一),可惜這位一味地鑽研數字攝影而走火入魔,連砸了幾部大片,也就沒機會執導該片了(不過本片還是保留了邁克爾·曼的製片人席位)。

後來該片選定的導演,就是《遺落戰境》《創戰紀》的約瑟夫·科辛斯基,故事也重寫,科辛斯基這個局攢得非常不錯,男主角是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福斯高層非常看好,結果一核算,發現超支了,只能忍痛放棄。

如今的詹姆斯·曼高德,採用的是最早傑森·凱勒那個劇本,以一個在預算內的成本,拍成了引人入勝的巔峰對決。

詹姆斯·曼高德。沒聽說過?沒聽說過就對了。他是好萊塢少數實力大於名氣的導演,而且是稀有的全類型導演之一。

犯罪劇情片《警察帝國》,文藝片《移魂女孩》,愛情喜劇片《穿越時空愛上你》,心理驚悚片《致命ID》,音樂傳記片《與歌同行》,西部片《決戰猶馬鎮》,動作片《危情諜戰》,漫改片《金剛狼》第二、三部。以及是為歌舞片《馬戲之王》完成補拍,據說拍了不少。

我之前在一篇寫已故導演喬·舒馬赫的文章裡,稱老喬為「雜家」,說明這個導演什麼都能拍,但沒啥特點,作品質量參差:

好萊塢最強「雜家」導演,這8部電影鮮為人知 但都值得一看

但同樣是什麼都能拍,曼高德顯然比老喬強一點,就不能用雜家來形容了,他顯然無法達到「全才級」斯皮爾伯格、庫布里克這樣的高度,比起另一位全類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他也缺乏點特色,總之詹姆斯·曼高德是標準的「匠人」型導演。

他可以自己寫劇本;經常和一線明星合作,而且能為明星提供發揮空間:安吉麗娜·朱莉通過《移魂女孩》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瑞茜·威瑟斯彭通過《與歌同行》獲得最佳女主。他的作品很少犯錯,缺點是缺乏個人印記。

這裡搬出木桶理論,短板固然重要,但最長的那塊木板決定了你的上限,說白了你是不是大師。詹姆斯·曼高德沒什麼短板,但「長板」對於他來說,是否是大師我不敢斷言,但從《賽道狂人》乃至《金剛狼3》這一趟下來,這位導演絕對觀眾值得銘記。


WX:電影文酷

dreamcrowflim

WB:烏鴉·火堂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