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活了多久,而在於曾經如何活過

賽道狂人影評

肯·邁爾斯

「我想試試F1賽車,不是為了拿大獎,而是想看看它到底什麼樣,一定很好玩!」

當肯·邁爾斯說出這句玩世不恭的話時,或許沒有料到,未來的某一天,他會成為F1賽車世界的無冕之王。

1966年,在邁爾斯參加「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之前,已經獲得同年「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和「代托納24小時耐力賽」冠軍。如果他能夠在勒芒賽中,擊敗連續五年衛冕冠軍的法拉利車隊,就會成為賽車史上唯一一個同年斬獲三大世界級耐力賽的超級冠軍。

事實上,他的確贏了,兩次打破勒芒最快圈速紀錄,將無數頂尖賽車手遠遠甩在後面,第三名甚至落後他整整12圈。

然而,他也的確輸了,不是輸給速度,也不是輸給車技,而是輸給黑幕和醜聞。

將在本週五上映的電影《賽道狂人》,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傳奇車手肯·邁爾斯,將這段功敗垂成的著名往事搬上大銀幕。影片榮獲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獎,如此出色的音畫效果,唯有在電影院才能身臨其境——

當耳邊炸開F1賽車發動機的轟鳴時,我們將在急速飆升的腎上腺素中,感受時速320的狂野與浪漫。

謝爾比與邁爾斯

惺惺相惜的賽車雙雄

如果說,一個人的才華決定了他獲得成功的下限,那麼,他的性格也許就決定了他取得成就的上限。

在電影開始時,肯·邁爾斯已經45歲,靠著自己組裝的名爵賽車,參加過大大小小的賽事,也算小有名氣。然而,由於他憤世嫉俗的個性,往往在為人處世中率性而為,得罪了很多人,也失去了很多機會。

所幸,有一個人深知邁爾斯的賽車才能,並且盡心推動他走向自己的巔峰,這就是電影的另一位主角卡羅爾·謝爾比。

諷刺的是,當謝爾比向保時捷車隊的負責人竭力推薦邁爾斯、為他和善的性格打包票時,邁爾斯正跟美國賽車俱樂部比賽的檢測員大吵大鬧,合作的事也不了了之。

謝爾比身為邁爾斯的好友,壓著火氣,誠懇規勸邁爾斯別再犯渾。回應他的,卻是邁爾斯扔來的一把扳手。

事實上,比邁爾斯小5歲的謝爾比,早已是聲名遠揚的「美國英雄」,他在1959年為阿斯頓 · 馬丁車隊奪得了歷史上唯一一次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的全場冠軍。然而,先天性心臟病讓他無法繼續高強度的賽車手生涯,年僅37歲便不得不退役,創辦了著名的謝爾比美國汽車公司,可謂名利雙收。

此時,邁爾斯經營的車行入不敷出,倒閉以後難以養家糊口。謝爾比再次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團隊,讓邁爾斯作為工程師和極限試車手,參與開發福特公司即將參加勒芒賽的新型賽車。

邁爾斯和謝爾比同樣身為頂尖F1賽車手,他們對賽車性能和車技的理解,往往充滿心照不宣的默契。當邁爾斯疾馳於賽道、準備在彎道超過對手時,謝爾比光是看著直播電視,就能精準預測到邁爾斯超車的最佳時機。

在這方面,他們二人始終處在同一個高度的思考領域,是勢均力敵的夥伴,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我有時候在想,如果謝爾比沒有因為先天性心臟病早早退役,而是在世界級賽道上與邁爾斯狹路相逢,那這兩位賽車天才之間,不知又會產生如何驚心動魄的火花。

然而,兩人之間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也往往帶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

有一個場景印象很深,謝爾比受邀參加福特野馬的發布會,在台上演講時,他一直注視著人群中的邁爾斯,說了一段極為動人的話: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是真正幸運的人,因為他們做起事來不會感覺在工作,那些事讓他們著迷,如果他們不去做那些事,他們會覺得腦子被掏空了。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知道還有一個人跟我一樣。」

邁爾斯聽到這裡,慢慢摘下了墨鏡,也靜靜注視著台上的謝爾比。這一刻,無論是邁爾斯還是銀幕前的觀眾,都明白謝爾比口中的這個人,就是跟他一樣視賽車為生命的邁爾斯。

因此,當謝爾比接著說出「他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時,邁爾斯大失所望,立刻轉身離開。他失望的原因,並不是謝爾比沒有當眾提到他,而是因為,他認為謝爾比成了拍著福特總裁的馬屁、用阿諛奉承來換得一點好處的那種人。

像邁爾斯這樣眼裡揉不得沙的人,當然對此不屑一顧。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謝爾比收斂心性、種種不得已的妥協和圓滑,是為了讓這個團隊、讓邁爾斯在賽車之路上走得更遠。

夢想與利益的鴻溝

毫不意外,邁爾斯再次得罪福特高層以後,失去了代表福特車隊參加勒芒賽的資格。

這款將來赫赫有名的福特GT40賽車,是謝爾比和邁爾斯的得意之作,每一個零件、每一處改進都包含著他們的心血。

可想而知,當邁爾斯得知自己沒有資格駕駛它馳騁在勒芒賽道時,會有多麼失落。

謝爾比當然能夠明白他的心情,親自與亨利·福特交涉,力薦邁爾斯代表福特參加「代托納24小時耐力賽」,如果他奪冠,就必須讓他參加勒芒賽;如果他輸了,福特公司將獲得謝爾比美國汽車公司的所有權。

這注定是一場豪賭,如果謝爾比不是對邁爾斯的才華有絕對的信心,又怎麼會將自己半生的創業成果孤注一擲?

諷刺的是,能夠帶領福特擊敗法拉利的天才車手,要靠心機和手腕才能取得參賽資格;口口聲聲不惜一切代價奪冠的福特總裁,看了一會兒比賽就跟美女坐直升機去享用晚餐;大權在握的高級執行副總裁,算計著如何讓比賽結果幫助自己的升遷……

如此種種徵兆,或許早就預示著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不僅是頂尖車手代表各大汽車廠商之間的對決,也是單純追逐賽車夢想的車手與精於市儈的商人之間的對決,醞釀著黑幕與醜聞的氣息。

在這個時候,謝爾比已經做了能夠做的一切,他把選擇的機會完全交到邁爾斯手中。

電影中的這一幕非常動人,邁爾斯坐在疾馳的GT40中,看著空無一人的賽道,開心地大聲唱歌,他已經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這個時代。隨後,他悄無聲息地流淚,以往總是謝爾比在為他兜底,為他承受了太多壓力,這一次,該換過來了。

邁爾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無比艱難的選擇。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比賽之後,僅僅過了兩個月,邁爾斯在加州的賽道上試駕福特新車時,不幸失事意外身亡,享年47歲。就像他曾經說過的那句話:「我寧願死在賽車上也不願意得癌症」,沒想到一語成讖。

正如謝爾比在演講中提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是真正幸運的人。從這方面來說,邁爾斯是幸運的,他始終用一種飽滿的激情,心無旁騖地追求賽車夢想。更幸運的是,在他追逐速度的巔峰之旅,能夠遇到謝爾比這樣互相扶持的知己。

我一直認為,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活了多久,而在於曾經如何活過, 肯·邁爾斯已經證明了這點。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