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抓狂美術館》影評: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實現Square,當然人工智能本來就在Square裡
抓狂美術館影評一直覺得能寫出來諷刺喜劇的編劇都拼的是天賦,當然這也是一種討巧的方式,當你無法用正劇hold住這麼一個龐大的主題時,諷刺喜劇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本片討論的內容細碎又密集,基本包括與每一個場景和每一處對話之中。雖然關於乞丐或者其他很多地方有落俗套之處,但是並不妨礙本片密集閃現的讓人拍案叫絕的火花。
本片開頭就以「一個皮包」諷刺了藝術;之後是「信任危機」,一對領導和下屬,為一個計劃的籌備興奮的頻頻舉杯歡慶,但是當計劃需要落到實處時卻產生了信任危機,信任一旦崩塌則會產生「刻板印象」,要想再次建立起來,得花費比之前幾何級數的細節上的積累。
這裡有一個鏡頭,我認為是導演一種「螺旋向下」的表達。和後面男主在Square裡對自己的女兒們說早年孩子獨自出去都不會有危險,現在卻要擔心成年人的威脅形成呼應。
當然這仍然是一種諷刺,Square這件藝術作品存在的意義就是「方塊是信任與關愛的場所,在它之內,我們共享權力,同擔義務。」
本片討論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基本可以說密集轟炸。這裡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一點是克里斯蒂安和安的兩性關係的表達。
兩性關係的對峙,被一根被扯長的condom表達的淋漓盡致,只可意會我甚至無法用語言表達其中的妙意。
之後安找到克里斯蒂安,說她對他付出了真情。在這場愛和性之間的對話較量中,顯然開始站在「愛」這個道德高地的安占了上風,當安咄咄逼人諷刺克里斯蒂安「你知道我的名字嗎」,在又一番拉鋸之後,克里斯蒂安說出了安的名字。這是一個明顯的喜劇式的套路轉折,放在這裡則巧妙的把對峙關係的主導者轉移到了克里斯蒂安這邊。就如同日常生活中兩性關係的拉鋸,並無是非,或者皆為是非。
這裡最絕妙的是背後那堆不時發出轟然巨響的雜亂無章堆放的凳子的背景。真是把藝術作品和電影完美結合。
本片最高潮拍的相當震撼,寂靜無聲中,這些斯文人看著施暴者頻頻施暴卻什麼也不敢做。
而當第一個反抗者出現時,眾人齊聚而上,報以重拳,這個時候的「文明執法」呢,早已在這些文明人中蕩然無存,剩下的和叢林野獸並無二致
片中結尾,當克里斯蒂安因為實職視頻引咎辭職時,記者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就是所謂言論自由的上限了嗎?」。讓克里斯蒂安進退兩難,冷汗直冒。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一處藝術家的訪談會上,一位觀眾不停爆粗口,妻子解釋說他有汙語症,當幾乎所有人都不堪其擾的時候,有人站了出來為其辯護希望得到大家的寬容,因為他也在受到精神上的折磨。
不辭職,說你秀下限發布暴力信息;辭職,說你這麼容易就探到言論極限,所謂言論自由何在。不抨擊汙語者,其他人的存在環境如何保障,抨擊汙語者,又會說你不尊重弱勢群體。
所以到底才能找到中間的度,我想在現代文明的今天仍然是一個未解的難題。
結局當然如大家所想,克里斯蒂安並沒有辭職,Square的展出反而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只是在報紙宣傳的前一頁,難免是另一部分人的抵制抗議活動。
當克里斯蒂安開車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貧民區找因為他受到傷害的小朋友時,我以為這部片子最終要走向PC皆大歡喜的Square結局了,結果幸好,孩子搬走了,克里斯蒂安永遠無法獲得心靈上的救贖了。
影片中討論的每一處都是現實存在的難題,也都是很難解決的難題,這些難題蘊含在人性本能中,靠著現代文明和社會化結構可能很難克服。
也許所謂的Square只有靠人工智能才能實現了吧,畢竟人工智能本身就存在在Square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