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這其實是真正的專業賽車,純粹的商業鬥爭

賽道狂人影評

真正的專業類賽車,是汽車廠商的商業鬥爭,也是私人車隊和個人車手的商業競賽,各個組別都摻雜著贊助商的利益輸出。從電影所描述的年代直到今天,亦是如此。我在此以一位 專業類賽車 車迷的角度閒談一些個人的感受,隨口聊聊電影背後的故事。

在很多人看來,賽車即是激情熱血,是所謂引擎的轟鳴,是汽油的芳香四溢,是周圍人群的尖叫。這的確也算賽車的一些元素,不過更常見於街頭賽車,諸如速度與激情,頭文字D這類影視作品便是展現了這類賽車的快感。

然而,對於專業類賽車來說,更多的時候,車手感受到的是枯燥,疲憊,對於經濟情況的擔心。激情與熱血只是在個別時刻乍現,經歷過一切苦難,最終在冠軍即將來臨時,感受片刻的歡愉,像邁爾斯/貝爾一樣發出開懷大笑;觀眾感受到的是緊張,是擔心,是最終看到支持的車隊或車手率先衝線時的激動和釋懷。汽車廠商有的拿著冠軍,慶祝自己的收益,跟VIP室裡的客戶氣氛融洽。

影片花了較長的篇幅講述了福特收購法拉利的始末,還有福特公司內部的競爭,我看到不少觀點認為這些情節淡化了賽車影片的主題,影響了賽車場面戲,是汽車廠「充值」了,然而正是這些情節,更為完整的勾勒出了賽車行業的面貌,如果沒有這些商業鬥爭的情節,就會和其它賽車電影同質化,又變為一個傳統套路,所以這些情節反而是本片的重點,不過也是相較於歷史改動最多的部分,有些設計讓人物衝突更加強烈。

背後的歷史故事(還沒看電影的可跳過)

背後的故事與影片並不完全一致,劇本當然是需要做一些適當的刪改來配合。主要的事件是在1950年代,福特希望把市場擴大到年輕人當中去(多賣車),而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參加汽車賽事,以此作為廣告來改善品牌形象,所以創立了賽車項目,在美國本土的納斯卡有拿成績,但是福特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希望能在國際上大展身手。1963年5月,趁法拉利經濟困難,福特副總裁Don Fryer到馬拉內羅,希望收購法拉利,利用法拉利的賽車團隊獲得國際賽事的重大勝利。一開始貌似事情很順利,不過突然間恩佐·法拉利以無法同意福特完全掌控法拉利賽車部門的理由,拒絕了收購。 有傳言說恩佐並不想真正賣給福特,只不過是為了在和菲亞特的談判中提升籌碼

大佬喝茶

福特二世被恩佐的某些言論激怒,決心打造自己的賽車,在法國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對法拉利予以還擊 。最初福特只是找到英國的LOLA,和福特的工程師一起研發,對lola的車進行改進,布魯斯·邁凱輪其實是第一批測試車手,早於肯·邁爾斯。第一代賽車於1964年上場,當時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車頭設計雖然減小了風阻,提升了在勒芒長直道上的速度,但產生了上升力,導致車輛缺乏穩定性,最終未能完賽。

lola

福特公司並沒有放棄,早期投入的鉅資不能打了水漂,於是決定讓福特的合作夥伴,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萌),來領導GT40項目,謝爾比有曾於1959年駕駛阿斯頓·馬丁DBR1贏得24小時勒芒耐力賽冠軍的經驗,即是影片開頭出現的場景,由於身體原因,謝爾比不得不退役,轉做高性能汽車和賽車設計師。 謝爾比的團隊有來自各類比賽的人才 ,競爭力非常強。 影片所著重描述的,便是團隊的首席試車手,肯·邁爾斯(貝爾)。

在肯·邁爾斯的反饋下, 整個團隊先解決了車頭下壓力的問題,還增強了發動機的動力,變速箱也換為德國ZF的產品以提升可靠性。此外懸掛、剎車等部分也進行改裝優化,最終打造出極有競爭力的賽車。這其實是整個賽車團隊的工作,影片為了強化主角,確實有放大了邁爾斯個人的作用。1965年,福特先在戴通納耐力賽擊敗法拉利奪冠。然而在勒芒的比賽中,雖然派出了多支車隊使用福特賽車出戰,卻仍未染指冠軍。邁爾斯其實也出戰了1965年的比賽,影片中讓他一個人孤獨地在廠房聽收音機,歷史上應該沒有福特高管不讓邁爾斯參賽這件事,但高層影響車手配置的事情確實在賽車界屢見不鮮,影片或許是特意為之添上這樣的情節。

時間來到1966年,謝爾比團隊已經升級出GT40 Mk2賽車,法拉利也打造出330 P3。福特因為之前的教訓,決定使用比較保守的策略,但是肯·邁爾斯決定放手一搏,奪回了領先的位置。 歷史上,公關高手Beebe確實下達了三台GT40在一個畫面內通過終點線的指令,但謝爾比是接受了。最終邁爾斯憾失冠軍。與影片不同的是,三輛車衝線沒有貼那麼近。

三車在一個畫面內

最後又一次點題了

還不是賣車

鏡頭

影片準備了相當多的視覺衝擊體驗,畫面還是挺好看的,至於哪是特效哪是實拍就不太懂了。個人只隨便聊聊影片與實際賽車不同的地方。

踩深油門

影片中常出現邁爾斯在直道上把油門踩深一截,速度突然提升一下的鏡頭,跟法拉利直線斗車的時候也有出現,現實中大直道上中間就是全油到底,沒法再往深了踩,速度沒法那樣瞬間提一些。

超車

影片中邁爾斯超越同組別賽車時都是唰的一下就過去了,實際上同組別賽車的速度差並沒有那麼驚人,比如300km/h超295km/h,兩車近距離行駛很長時間。只有超越低組別賽車時才會有巨大的速度差(耐力賽原型車超GT賽車)。

(後續二刷想到還有什麼問題的話,再更)

影片這樣拍攝肯定是為了視覺效果啦,能理解,不過這也是本片的缺陷了吧,雖然很漂亮,但鏡頭沒怎麼創新,既然講述不同於其它賽車影片的故事,那這個也改一改嘛是不是,用的感覺還是速激早期那一套語言。

電影情節設置

影片開頭叨叨絮絮了二十多分鐘,可能有那麼一丁點塑造人物的作用吧?但總之感覺很拖沓,在這個快閱讀時代確實很容易讓觀眾失去耐心。

還有什麼問題以後再更,先寫這個

對於賽車電影和專業賽車,我想隨便說點什麼

影片為我們展示了一場商業鬥爭的全過程,很難說影片究竟讚揚了哪一方,又貶低了哪一方。法拉利雖然追求汽車的藝術,賽車的成就,精緻的匠人精神,卻淪落到了破產的境地。福特流水線的生產,消費過剩的設計,做大做強,在賽車中卻犧牲了旗下車手的榮譽。我個人覺得,影片只是要直接展現賽車行業背後的事實,希望能夠區別於其它的賽車影片。對於初級的賽車迷來說,如果你仍然熱愛賽車,那就接受並繼續深入,如果你覺得反感並遠離,也無可厚非。

賽車手真正的夢想是什麼呢?對於家裡有礦的來說,是頂級冠軍的榮譽。然而對於大部分車手來說,卻是汽車廠商或者車隊的一紙高薪長約,很多時候,妥協是直接為之,車隊一個指令下來,想都不用多想。

各位看了電影以後若有興趣歡迎入專業賽車的坑,作為觀眾,你能看到輪對輪的攻防大戰,策略師的鬥智鬥憨,P房隊伍的團結協作,更可以看到隊內鬥爭,跨隊指令,讓車表演;看F1可欣賞法拉利三倍時間換胎,忘記添加飲水,精彩陀螺表演,為你講述如何在半程積分領先的情況下丟掉總冠軍;看世界拉力賽可欣賞賽車起飛,大角度甩泥巴側滑,雪鐵龍30分鐘造車大法(可惜據說雪鐵龍沒錢2020溜了);看世界耐力賽可欣賞高組別沒人關心,低組別不可開交的奇景;看世界場地賽車(專業詞叫房車),感受中國自主品牌賽車的力量;看中國國內的場地賽車,將領略*******************************************************但是仍然堅持參賽的精神。有一定興趣體驗賽車但資金不足,歡迎到hipole與SRFC模擬賽車網,真實感受撞車與賽後罵街。有資金駕駛真實賽車的,大佬,帶帶我!

法拉利和法拉利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