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極少數人找到了他們必須去做的事

賽道狂人影評

從前有一個朋友,給日本公司做軟件外包的,個性恬淡,喜靜不喜動。熟識的那幾年,他生活中的一大盛事是看F1比賽轉播,看完後下次碰面聊得眉飛色舞。在我看來,除去賽車開進補給站換輪胎、加油有一點意思,那一圈一圈跑下來,未免枯燥,看點何在?他笑而不答。 妙的是,這位朋友本身不會開車。

看到《賽道狂人》這部賽車電影時,又想起久違的他,不知道這一個描寫「勒芒24小時汽車賽」的片兒——已經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為F1擁躉的他,看不看? 《賽道狂人》,這個中文片名不好,英文原名Ford Vs. Ferrai,「福特對戰法拉利」,講的是福特與法拉利兩家汽車公司,上個世紀1960年代在「勒芒24小時汽車賽」上中爭霸的故事。勒芒汽車賽,與F1、WRC並稱世界三大汽車賽事,1923年至今,每年6月在法國西北部小城勒芒舉行,賽制特別:每輛車配備3名車手,每位車手連續駕駛時間不得超過4小時,主車手總駕駛時間不得超過14小時。比賽持續24小時,行駛里程最多的賽車獲勝。

看這部電影,有兩個選擇。第一種,老老實實等它在大陸公映,選一個大大的iMax廳,坐穩了,享受引擎轟鳴、汽車飛馳。第二種,下載下來,在家中先睹為快,反正以目前的事態,你可能也不大願意戴著口罩往電影院跑。不管哪一種選擇,我都推薦觀賞。為了這個緣故,下面的內容幾乎不會有劇透,請放心閱讀,精彩在最後。

造車的、開車的、賣車的 福特公司,美國第二大汽車公司,現代大規模工業製造,基本上就是從老福特開始的。不過1960年代,早就輪到小福特——也就是Henry Ford II——執掌公司。福特公司的市場在家庭,而它想摻和賽車這件事,按照電影種的說法,是公司想令得自己的品牌形象更有活力,終歸為了在年輕人市場中「多賣車」。 他們嘗試直接去收購法拉利公司及車隊,遭到拒絕乃至侮辱後,方下決心投重金打造自己的車隊。那麼這時候需要三種角色的人才:設計車或說造車的,管理車隊的,以及開車的。前兩種角色一個人兼任了,就是馬特·達蒙扮演的卡羅爾·謝爾比。卡羅爾·謝爾比又找到一個有脾氣的天才賽車手: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肯·邁爾斯。

儘管也有波折,不過「產品經理」謝爾比與「天才程序員」邁爾斯之間,很快打成一片。福特畢竟財大氣粗,真金白銀的一旦投進去,法拉利真扛不住。隨著電影的進展,你會發現,主要阻力存在福特公司內部,「產品部門」與「營銷部門」之間的目標與做事方式大不一致。

這個時候,謝爾比展示了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團隊帶頭人的素質,他通過粗暴而巧妙的手段,越過了官僚層級,好幾次在關鍵當頭獲得了大老闆的支持。比如在項目啟動儀式上,所有關鍵在場,他在致辭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一個人如果知道他要在世界上做什麼,就真的算幸運兒了,因為這樣的人能享受他的工作。但還有極少數非常稀罕的人,不知道他們算不算得上幸運,他們找到了他們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他們為那些事情著迷,那些事情他們不去做,大腦就無法思考其它任何事。

台下的好兄弟邁爾斯自然以為說的是自己,惺惺相惜之間,感動得要抹眼淚了。沒想到謝爾比接著說的是——「我就認識這樣的一個人,Henry Ford II先生」。

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一部《賽道狂人》,在描寫公司政治與感情戲,包括父子之間、愛人之間、朋友之間,都是合格的。前面已經見識過,編劇很會寫金句,有的對話、場景甚至堪稱「名場面」。 回到賽車本身。賽車比賽的魅力,我現在體會,可能在於它是多個矛盾的集合體。一方面,它以高科技、大投入為基礎,另一方面,駕駛這昂貴冰冷機器的又是具有血肉之軀的人。人的技巧、經驗、勇氣以及運氣,都會對比賽結果產生重大運氣。可能,僅僅一個小的疏漏,一個幾美元價值的零件的失靈,就會輸掉比賽,乃至送掉賽車手的性命。

來到1966年的勒芒賽場。在此之前,邁爾斯已經獲得了兩個次一等重要的比賽冠軍。這一天在勒芒,在經過一番爭奪進入最後階段時,他駕駛福特GT40,遙遙領先,福特車隊的另外兩輛車位列二、三,落後兩三分鐘。不料此時事情起了變化。「賣車的」出了一個主意,為了製造營銷噱頭,讓福特車隊的三輛車「並排」衝過終點。

謝爾比、邁爾斯妥協,三輛車齊頭過了終點線。然而,大賽組委會根據測量,認定福特車隊另一輛車行駛距離更長,根據比賽規則,一直遙遙領先的邁爾斯反而失去了冠軍。 發現冠軍不是自己的邁爾斯 事情真正殘酷的地方還在於:同在1966年,也就是幾個月後,邁爾斯在一次沙漠試車中發生事故,去世了。

這個電影裡還有一個天才 1966年在勒芒,「奪去」邁爾斯冠軍的是誰呢?是Chris Amon與Bruce McLaren。Bruce Mclaren,沒錯,他姓「邁凱倫」。如今經常在F1比賽中聽到的「邁凱倫」公司以及車隊,就是他創建的。圖片來自網絡,左邊舉起花來的是邁凱倫。

這個新西蘭奧克蘭一家修理廠老闆的兒子,九歲患病,終生跛腳。1958年21歲時,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F1大賽冠軍,1963年27歲時,創建邁凱倫公司,1966年獲得勒芒大賽冠軍。1970年6月,在古德伍德賽道測試測試新車M8D時不幸身亡,未滿33歲。

而且,不止於此 《賽道狂人》號稱「基於」真實故事。當然,雖然有時候事實比電影更精彩,電影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實來拍,它至少必須做一些裁剪、壓縮,常見的是把好些現實人物的特性、故事放在電影中的一個人物身上。

這個電影裡,確實還有一個真實人物:李·艾柯卡(Lee Iacocca)。他在電影裡的戲份不吃重,但並非可有可無,總體上對謝爾比和邁爾斯的事業起到正面推動作用。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這位艾柯卡聲名如日中天,號稱經營之神,江湖地位類似於如今的稻盛和夫。

1946年,22歲的李·艾柯卡進入福特汽車公司,開啟了他在汽車行業的職業生涯。1964年,他率領工程團隊,研發了第一代福特野馬汽車。1970年,46歲的李·艾柯卡出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直到8年後被解職。隨後,李·艾柯卡擔任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他成功把這家瀕臨倒閉的公司從危境中拯救過來,奇蹟般地東山再起,使之成為全美第三大汽車公司,獲得「美國產業界英雄」的稱號。

今天我瀏覽《賽道狂人》的影評,好像沒有一篇提到這位意大利移民之子。可見,商人的聲名速朽。若沒有高陽,有幾人還曉得「紅頂商人」胡雪巖?

看完《賽道狂人》,我在自己的bucket list中增加了一項:去勒芒看一次比賽。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