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賽道狂人:被遺忘的車王肯·邁爾斯,2大汽車公司鬥氣的犧牲品

賽道狂人影評

201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賽道狂人》,是一部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電影上映後,獲得了影迷的良好口碑,豆瓣評分8.5,並且受到許多獎項的提名,比如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剪輯、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輯的提名;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的提名等等。

這部電影講述了美國著名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受到美國福特汽車的邀請,打造一款適合參加法國勒芒世界錦標賽的賽車,而他們的對手是聞名世界的法拉利汽車公司。在車手的人員選擇上,謝爾比推舉了肯·邁爾斯,2人經過重重困難,在90天內製造出了GT40款賽車,最終擊敗了對手。

這部電影高度還原了1966年的真實比賽情況,講述了本該成為一代車王的肯·邁爾斯,是如何一步一步淪為了公司品牌營銷的犧牲品,深刻揭露了資本對競技體育的損害,對人的不公正對待。

同時,電影高度讚揚了肯和謝爾比放下比賽輸贏,聯手為賽車行業貢獻了不可估量的價值。我會從「電影的名稱」揭示了故事的起源、車王是如何成為「犧牲品」以及肯和謝爾比聯手為賽車行業做出的貢獻來分析這部電影。

01 《福特vs法拉利》電影名稱背後隱藏了整部電影的起源,福特汽車和法拉利汽車不為人知的矛盾

電影的中文名稱是《賽道狂人》,但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電影的英文名稱叫做Ford v Ferrari,翻譯過來就是「福特vs法拉利」,從電影的名稱就可以看出電影的核心矛盾指向了2家著名的汽車公司。

第一,福特和法拉利的經營之道原本不同,後者卻險些被前者收購

福特公司是一家美國汽車製造商,公司成立於1903年,由亨利·福特創辦。公司的經營理念是「製造出人人買得起的汽車」,是當年汽車銷售市場的王牌企業。法拉利是一家意大利汽車生產商,公司成立於1929年,由恩佐·法拉利創辦。公司的發展方向就是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用的高性能跑車,恩佐·法拉利也被業內譽為「賽車之父」。

因為執著於比賽用車,法拉利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研發性能更優異的跑車,還要支付車隊龐大的開銷,一度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這時候,福特公司有意拓展歐洲市場,於是對艱難度日的法拉利公司拋出了收購的橄欖枝。

第二,恩佐·法拉利對亨利·福特二世的侮辱,導致福特汽車要進軍賽車行業

在談判過程中,福特的領導層對法拉利的收購協議中提出,要全面接手賽車部門和汽車事業部,這一點在根本決策權上觸怒了恩佐·法拉利,他不僅沒有同意這樁收購計劃,還對亨利·福特二世出言不遜,質疑他的經營能力,辱罵他不配做人。

亨利·福特二世當然不甘心被法拉利如此羞辱,於是他想要著手建立一支屬於福特自己的賽車隊,要在賽場上給法拉利一個痛擊。他聘請了著名的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要求他打造一款適合法國勒芒國際錦標賽的汽車,建立自己的車隊。

電影在這部分說明了福特汽車之所以進軍賽車市場的原因,並不是出於對這個行業的熱愛,亨利·福特二世的初衷只是想要報復對手。而且福特的經營理念也沒有改變,這就導致了公司有決策權的領導,不是特別重視賽車隊的建設,只把它看成是營銷模式的一種。這個事情的開端近似於鬥氣,所以為日後的車王敗北埋下了伏筆。

02 福特汽車在建立車隊的過程中,經營者更加重視自己的尊嚴而非人的價值,導致車王成了比賽的「犧牲品」

謝爾比接受了福特的邀請,他為車隊選了一個優秀的車手肯·邁爾斯。肯曾經也是個賽車手,自己開著一家不賺錢的修理廠,他的脾氣比較暴躁,不好相處。最後,還是謝爾比說服了他,進入車隊。

第一,因為冒犯了公司領導,導致自己不能參加比賽,態度決定崗位,人的價值被忽略

肯接受了謝爾比的邀請,帶著兒子一起參觀福特的新車展覽。車展的負責人利奧·貝貝和肯因為試車問題起了爭執,肯奚落了利奧一番。這件事情被利奧視為奇恥大辱,他不允許肯成為賽車手,只能在車隊裡當個維修工。

謝爾比堅持肯才是最優秀的隊員,他和亨利·福特二世約定,只要肯贏下一個冠軍就讓他參賽,肯不負眾望贏下了比賽,獲得了參加勒芒比賽的資格。但利奧並沒有因此停下來,相反,他又開始了新的「謀劃」。

導演以利奧·貝貝為代表,集中說明了福特公司高層決策者不可一世的尊嚴問題,因為感覺自己「被冒犯」就故意給對方「穿小鞋」。雖然肯的能力足夠優秀,卻被排擠、被冷落。這對人才是一種致命性的打擊,從根本上不利於公司的發展。

第二,本該得到比賽第一名,卻成為公司「品牌營銷」陰謀下的「犧牲品」

肯如期參加比賽,可以和法拉利車隊一決高下了。開始,他被勒令不能以超越7000轉的速度行進,這就使得福特一直落後於法拉利。在謝爾比的授意下,肯將速度提升至接近8000轉,終於超過了法拉利。而法拉利的隊員不甘落後,也將速度提升,最終因為性能問題導致汽車報廢,終止了比賽。

肯打敗法拉利後,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本來可以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名。這時候,利奧卻要求謝爾比告訴肯,在接近終點時不要加速,要等自己車隊的2個同伴一起過終點線,三個人同時成為冠軍。

可是在肯這樣做了之後,鮮花和掌聲沒有給他,冠軍給了其他2個人,沒有肯。而此前,在比賽過程中亨利·福特二世乾脆乘飛機離開了賽場,他根本不關心車手的比賽過程,只是在最後品牌頒獎典禮上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

公司要求賽車手不追求速度、不追求勝利,甚至故意減速等三輛車一起過線,都是不違背體育比賽「公平競爭精神」的表現。福特公司製造三輛車一起通過終點的效果,表面為了品牌營銷,實際卻是要淹沒真正的冠軍,這也是一種職場上的「不公平競爭」。

導演通過真實歷史事件的細緻描述,全面展現了比賽的過程,極力批判了福特公司決策層的市儈嘴臉,假借追求品牌利益的名義,實際不擇手段公報私仇。反觀對手恩佐·法拉利對肯的脫帽致敬,則是對福特的極大的諷刺。

03 即使沒能得到冠軍,肯和謝爾比2人相互信任,放下比賽輸贏,創造了賽車界的奇蹟

雖然肯的結局看上去令人氣憤,但本片沒有刻意渲染這樣的憤怒和抗爭。電影通過對肯和謝爾比的慢慢磨合,讓人們看到比賽輸贏之外,人應該學會的耐心、堅持和相互信任,以及由此帶來創造奇蹟的可能性。

第一,肯原本是一個傲慢的人,在謝爾比的耐心溝通下,學會了信任朋友

肯是一個非常傲慢、脾氣焦躁的人,在參加其他比賽的時候,因為車輛配置不合格他差點打了安全檢查人員;在兒子被告知不能試車的時候,立刻出言貶損福特汽車,和負責人大吵大鬧。他的行為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許多問題,在這一點上,導演沒有迴避這個問題。

但是肯對賽車的熱愛和他的職業精神得到了謝爾比的認可。最初,肯堅持不要為福特公司工作,為了說服肯,謝爾比會讓他第一個試駕自己的新車,還會耐心聽取他的意見,一點一點改進問題。

可以說是謝爾比的信任成就了肯,如果沒有謝爾比的爭取,肯也許只是一個失敗的修車廠老闆,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成為冠軍。出於對肯能力的認可,謝爾比不惜親自上門被肯打一頓,也要他一定來參與汽車的製造;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公司與亨利·福特對賭,也要讓肯上場比賽。

正是基於對謝爾比的感激,肯才慢慢放下自己的傲慢,認真聽取他提出的建議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肯也學會了信任對方,這是比賽場的輸贏更有價值的部分。

第二,肯專注於對汽車的改造,創造奇蹟只用了90天時間

福特是一家專注民用汽車製造的公司,在這之前沒有生產賽車的經驗,謝爾比和肯都認為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在試車的過程中,他們嘗試提高轉速,因為發動機承受不了導致汽車起火,肯在燃燒的車輛裡與死神擦肩而過。

因為和高層領導的矛盾,肯不能參賽,電影中,他用收音機專注收聽比賽過程,車廠外的飛機燈光投射在他的臉上,格外動人。全身心的投入終於使他和謝爾比聯手製造出了性能穩定、速度超前的賽車,贏過了強勁的對手法拉利。而創造這一奇蹟的時間,只不過是短短90天。

因為對賽車行業極度的熱愛,肯認認真真研究汽車的各項問題,積極改造汽車提高性能,主動參與到最危險的工作中去。他沒有因為自己不能參賽就自怨自艾,反而在一天天的耐心工作中,明確了自己的方向,認可了自己的能力。

第三,肯在追求冠軍與公司利益之間學會了妥協,得到不公平待遇之後,學會放下。

肯在最後的駕駛過程中戰勝了法拉利車隊,他本可以第一個越過終點線,創造奇蹟。但在這時,他想起了謝爾比和公司給了他圓夢的機會,漸漸放慢了速度,最後和其他2輛車一起衝過終點線,為福特汽車創造了奇蹟。

結果冠軍頒給了其他2名車手,謝爾比十分為肯惋惜,他自責的說道不應該告訴肯這個決定,他更希望肯能夠自由開車,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肯對謝爾比說,自己能參賽已經非常開心,他並不覺得特別失落,人生不應該受到輸贏的限制。

肯承受了諸多的不公正待遇,他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放下輸贏,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為自己喜歡的事業勤勤懇懇、盡心竭力。導演通過展現肯從「自我為中心」到「考慮公司利益」的過程,表現了他真正與自己和解,學會妥協的精神。也告誡電影外的人們,專注過程,看淡結果。

幾年後,肯在一次試車的過程中喪生,一代車王,就此隕落。肯·邁爾斯是賽車比賽歷史上的奇蹟,如果他取得了勒芒的冠軍,可以做到一年內取得戴通納、賽百靈和勒芒三大賽事冠軍的車手,這是前無古人的榮耀,這也是至今無人做到的成就。他不愧為被賽車歷史銘記的車王。

結語:

電影真實還原了肯·邁爾斯作為賽車比賽中無冕之王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和過程,在為肯的惋惜之外,更多了解到當時福特公司決策層的黑幕。

電影也高度讚揚了肯·邁爾斯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積極面對,看淡結果的輸贏,不計較得失的心態。讚揚了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自己喜歡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些都值得現代人銘記。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