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聊聊真實的肯·邁爾斯和卡羅爾·謝爾比

賽道狂人影評

「魔鬼筋肉人」克里斯蒂安·貝爾剛剛才為出演《副總統》而增重,拍完電影又減肥去拍了《賽道狂人》,太敬業了。

貝爾長期為了拍戲增重、減肥,外國網友甚至寫了一條洋蔥新聞調侃貝爾:貝爾為出演《沙丘》中的沙蟲增重41萬斤。

《賽道狂人》改編自歷史上真實人物發生的真實故事,相信看完電影的觀眾都會為這個故事感到相當震驚,會好奇它們是真實存在的還是編的。

其實這些看起來有點「假」的故事並非杜撰,電影中很多事情都真的發生過。

歷史上真的發生了亨利·福特收購法拉利的事,但他遭到了拒絕,並且被恩佐·法拉利羞辱,正因為如此他才決定組建自己的車隊參加勒芒比賽。

1966年的勒芒,福特真的包攬了前三名。

原本肯·邁爾斯都贏定了,福特高層卻做了一件很卑鄙的事:要求他放慢速度和另外兩名賽車手同時到達終點線。

肯照做了,然而勒芒卻宣布冠軍是邁凱倫。

這件醜聞轟動了整個賽車界,一度成為賽車界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我查了一下,1966年勒芒冠軍是邁凱倫和Chris Amon。

三個人同時到達終點線,另外兩個都是冠軍,唯獨肯不是,真的太慘了。

值得一提的是,邁凱倫全名布魯斯·邁凱倫,他正是超跑品牌邁凱倫的創始人。

如果不是福特高層的無理要求,肯將是史上第一個同一年連續贏得Sebring、Daytona、勒芒的人。

「同一年連續贏得Sebring、Daytona、勒芒」是什麼概念呢?

這一殊榮在5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任何人達成,可想而知它有多難實現。

肯原本是最接近這一殊榮的人,可惜因為個人恩怨和官僚主義沒能實現。

勒芒比賽結束2個月後,肯就在測試賽車的過程中遇難,也許第二年、第三年他有機會奪回原本就屬於他的榮譽,但他還沒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就離開了人世,太遺憾了。

他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賽車手之外,也是一名優秀的賽車設計師,許多賽車手都駕駛他設計的賽車拿到了更好的名次,比如1966~1969年的四屆勒芒比賽的冠軍賽車都是他和謝爾比設計的福特GT40。

邁凱倫參加了1965年勒芒,但是連名次都沒有。為什麼他能成為1966年勒芒冠軍,除了該感謝肯放慢了速度,也該感謝肯和謝爾比將賽車改造得更加完美。

《賽道狂人》並沒有為了增強戲劇性而過度誇大肯的經歷,影片的真實度還是很高的,將1966年震驚賽車界的醜聞進行了高度還原。

謝爾比也是真實存在的,他的經歷的傳奇程度絲毫不亞於肯。

他7歲就患有心臟瓣膜疾病,大半個童年都在床上度過。

他長大後卻成了專業賽車手,贏取了F1、勒芒等大賽的各項大獎,還刷新了16項美國和世界速度記錄。

由於他有心臟病,所以參加比賽的時候把藥壓在舌頭下來緩解胸痛。

1959年,他因為身體問題告別了賽車手,退居幕後做了汽車設計師和賽車設計師,為汽車行業和賽車行業做出大量貢獻,比如他設計的福特GT40贏得了1966-1969年的四屆勒芒,甚至在1966年勒芒包攬了前三名。

電影中勒芒比賽之前肯和謝爾比的對話讓人很感動。

肯:你怎麼還沒睡覺?

謝爾比:我又不用開車。

肯:那太可惜了。

謝爾比:如果我也要開車的話我們就不能組成這麼棒的車隊了。

賽車手固然重要,團隊同樣很重要。

肯和謝爾比是個王牌組合,缺了誰都不行。

1961年,謝爾比寫信給英國CA「給我一個車身,我給他安上福特的引擎」,又寫信給美國福特「給我一台引擎,我可以把它按在AC的車身上」,就這樣空手套白狼組裝了世界上第一台Cobra。

1990年,67歲的謝爾比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還去借了一個腎臟,還沒有完全適應器官就去參加了人生最後一場比賽,還差點打破Viper(道奇蝰蛇)的圈速記錄。

電影中謝爾比的經歷顯然只是他傳奇人生的很小一部分,真希望馬特·達蒙能去拍一部謝爾比的傳記片。

接下來我們聊聊電影。

肯和謝爾比都是賽車界的傳奇人物,不過影片的主題並不是宣揚他們多麼多麼厲害。

也許你一看到開頭就會猜這又是那種千篇一律的主角成功奪冠的電影,但恰恰相反,他們輸掉了1966年的勒芒。

打敗他們的是比他們更優秀的賽車手嗎?

不是,而是黑暗的人性和腐敗的體系。

謝爾比多次強調,贏得冠軍不只是砸錢那麼簡單,你不能靠官僚系統來贏得比賽,正如區區一份文件都要經過20多個人才能到亨利·福特的手中。

肯和利奧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利奧說了他的身份是福特副總裁,正常人肯定都是巴結他、討好他,然而肯非但不這麼做,反而直言不諱地說出這輛車的缺點,還給了利奧改進的建議。

利奧是福特公司的二把手,他從來都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肯不和其它人一樣對他拍馬屁,讓他感到很不爽。

恰好肯又是代表福特參賽的賽車手,這讓利奧找到了報復他的機會。

也許剛開始利奧並不是非要置肯於死地,他只是想讓肯和其它人一樣對他點頭哈腰、畢恭畢敬。

但是肯天生就是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不願意圓滑處世,他只想遵循內心。

利奧眼看肯並不服軟,他不能用賽車戰勝肯,所以一定要用地位和權力打倒肯。

假如肯能奪得勒芒冠軍,利奧身為福特副總裁他臉上也貼金,但他寧願自己臉上不貼金也堅決不要肯好過,所以他各種公報私仇,各種刁難肯,太狠了。

這就是賤的最高境界——損人不利己。

也許賽車領域離我們很遙遠,但肯和利奧之間的故事一定讓你感同身受。

即便你不是賽車手,你也一定體會過公司裡「你不謙卑低頭,上級就要敲打你」的腐敗文化。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風氣,所以最後只能選擇隱忍。而我們越隱忍,上級就越耀武揚威,越想試一試自己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從而惡性循環。

恩佐·法拉利拒絕被福特收購,是因為他不認可福特公司那種要求賽車手服從命令的理念。

利奧不敢承認福特公司的理念不對,也不敢和亨利·福特對著幹,他只會說亨利·福特想聽的話,所以說恩佐·法拉利耍了他們,說他根本沒打算把公司賣給他們。

正如肯所說:他們眼裡只有自己利益,只想討好自己的上級。他們雖然討厭自己的行為,但他們更討厭、更恨像你這樣的人,因為你跟他們不是一類人,因為你比他們聰明,因為你與眾不同。

當初肯提出福特野馬的缺陷,然而利奧只想聽好話,對於人們的批評他根本聽不進去,這和亨利·福特聽不進去恩佐·法拉利的話是一樣的。

利奧對亨利·福特畢恭畢敬,也要求別人也這麼對他。

但是肯不這麼對他,所以利奧就要給他穿小鞋。

1965年勒芒,利奧隨便找了個理由剝奪了肯參賽的資格。

結果就是福特慘敗,全軍覆沒。

即便如此亨利·福特和利奧還是不允許肯參加勒芒,迫使謝爾比以他的公司為賭注換取讓肯參賽的機會。

如果肯在Daytona奪冠,福特就允許他參加勒芒;

如果肯沒能在Daytona奪冠,謝爾比就把公司送給福特。

Daytona比賽過程中,利奧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車手的選定、速度、戰略的規劃,甚至連油門該踩到多少轉都是我們決定。

這就說明福特根本不適合賽車,他們只想著怎麼控制賽車手,怎麼讓賽車手服從命令,這和體育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到底你是賽車手還是肯是賽車手?

典型的一群業餘人士去指揮專業人士。

他們要求肯不能超過6000轉,這個規定嚴重限制了肯的發揮。

幸虧謝爾比違背了命令,允許肯踩到7000轉,才讓肯奪得了冠軍。

勒芒比賽時利奧再次這麼做。

肯破了圈速記錄,所有人都很高興,包括亨利·福特,唯獨利奧表現得很失落。

甚至說:肯不能把車開得那麼快,這不在計劃之中。

眼看肯即將奪得冠軍,利奧竟然要求他放慢速度,甚至威脅他如果不聽話就讓他再也不能參加SCCA和FIA比賽。

最陰險的是他早就知道如果三輛汽車同時到達終點線,冠軍將會屬於邁凱倫,所以他用「團隊精神」「福特三兄弟」之類的話欺騙謝爾比和肯。

很多導演拍電影喜歡把主角這邊拍得偉光正,把對手拍得陰險狡詐、卑鄙無恥,通過貶低對手來捧高自己。

而《賽道狂人》並沒有通過貶低法拉利來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層自私、虛偽、世故。

當勒芒宣布冠軍是邁凱倫的時候,所有人都去為邁凱倫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脫帽致敬。

為什麼亨利·福特收購法拉利遭到拒絕?真的是因為菲亞特出的錢更多嗎?

其實恩佐·法拉利本來都要同意被福特收購了,但是恩佐·法拉利發現他的理念和福特不合。

他問福特員工艾柯卡:如果我想參加比賽,但是福特不同意,那麼該聽誰的?

艾柯卡說,那麼福特不會同意他參加比賽。

正是這種理念讓準備簽字的恩佐·法拉利反悔了。

恩佐·法拉利想被真正熱愛賽車的公司收購,但是福特的官僚主義太嚴重了,他們要的不是肯這樣的賽車手,而是聽話的賽車手,這和體育精神是相違背的。

事實證明恩佐·法拉利並不是小題大做,他提的問題和艾柯卡的回答,在電影中頻頻出現。

肯明明是很優秀的賽車手,利奧卻至始至終都和他過意不去。

肯和謝爾比遭到亨利·福特、利奧的百般阻撓,最終發生了轟動賽車界的巨大醜聞。

恩佐·法拉利自己就是賽車手,所以他尊重賽車運動和賽車手。

而亨利·福特就是一個商人,謝爾比帶他飆車直接就被嚇哭了。他和利奧都不尊重賽車運動和賽車手,用肯的話來說就是「賣車的就是賣車的」。

恩佐·法拉利都68歲了還在勒芒現場看完了整場比賽,是真正的賽車迷;

而49歲的亨利·福特(只比肯大1歲)看了一半就坐直升機走了,直到比賽快結束的時候才回來。

種種細節都表明恩佐·法拉利才是真正尊重賽車,亨利·福特和利奧只是商人罷了。

法拉利才是追求完美,福特只是賣車的。

電影的片名叫《福特VS法拉利》,雖然最後福特的賽車手戰勝了法拉利的賽車手,但是福特精神真的戰勝了法拉利精神嗎?

利奧並不尊重賽車運動和賽車手,他只知道他是副總裁,所有人都應該跪舔他,否則他就要整你。

他只關心自己的前途和升遷,絲毫不關心賽車手、設計師的辛苦付出。

他和肯有個人恩怨,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欺騙肯。

打敗肯的不是比他更優秀的賽車手,而是商業運作和官僚主義。

賽車手和運動員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那些違背體育精神的企業和人。

以前的運動、體育題材的電影總是看到開頭就猜到結局是主角奪冠了,所以近幾年這類電影逐漸開始不強調奪冠了,很多電影最後主角都沒能奪冠。

主角沒能奪冠確實不夠完美,但這種不完美恰恰讓影片更加真實。

影片傳達的價值觀也很正確:冠軍不代表一切,沒能奪冠也不代表一無所有。

正如比賽結束後,謝爾比說:我根本就不應該跟你說減速的事。

肯卻說:你承諾給我的是參賽的機會,不是勝利的機會。

當然,「冠軍不代表一切,沒能奪冠也不代表一無所有」的前提是你已經盡力了。

如果你盡力而為,即便沒能奪冠也雖敗猶榮。

但是如果你因為沒有盡力而錯失冠軍就很遺憾了。

任何事情都不能成為你保留實力的理由,因為人們從來不會記住第二名的名字。

任何一場比賽都應該全力以赴,因為也許這就是最後一場比賽了。

1960~1964年的5屆勒芒比賽,法拉利拿了4次冠軍。恩佐·法拉利花光了所有的錢來追求完美,最終宣告破產。

恩佐·法拉利並不在乎金錢,而亨利·福特和利奧為了面子、金錢、私心不惜違背體育精神。

假如肯和謝爾比的老闆不是亨利·福特,而是恩佐·法拉利,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