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黑白電影的光影藝術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好像我們和故事之間隔著的不是銀幕,而是一團空氣。
《沒有煙硝的愛情》的構圖分析、光影分析如果認真起來,完全可以寫篇論文,因為它太過精密而具有強烈藝術氣質。但是《沒有煙硝的愛情》拋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卓越,而是帶來另一個話題——21世紀的黑白電影,究竟在拍什麼?
在這個問句當中,《沒有煙硝的愛情》無疑是非凡成功的,因為黑白電影與彩色電影比較起來,在色彩上的表現非常單調,因此也更可以在構圖、光影上下功夫,甚至提煉到純藝術的高度。
那麼鏡頭在表達什麼?
這個問題許多導演都要栽跟頭,原因是並不珍視鏡頭語言,而把鏡頭當作服務劇情、價值觀、意識形態等等的僕人。
這篇影評我們就聊聊《沒有煙硝的愛情》的畫面是如何認真運用光,甚至讓黑白光影提升到純藝術高度。(因為構圖上值得分析的實在太多了)
畫面有自己的語言,怎麼說好是關鍵,在這一夜幕當中,三位演員坐在窗戶下方,窗外下著雪,並進入一些光,這些光進入的角度又剛好表現了演員的面部和手勢,導演像畫家一樣,把光放在他想要的地方,且讓人感到舒適。
在《沒有煙硝的愛情》中,鏡像甚至都快成為了一種意象,大規模出現,令人恍然的一幕是在宴會上,這一幕頭幾秒我都沒有看出這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本身的灰塵給畫面以一種光暈感,這種光暈感使人聯想到十九世紀中期,攝影技術尚未成熟時,肖像照往往有一團煙霧般的光暈縈繞在人像四周,比如林肯的照片就是這樣的。
本雅明評論過這種光暈感,他認為這是被拍攝對象與機械的合作,而後續時代的進步,技術的革新,使得照相機可以探究所有的光和影,取消了那些捉摸不透的光暈,這一面鏡子的出現,使鏡子下的演員無比清晰,又使得整場宴會籠罩在光暈感當中,可謂驚人一筆。
另一幕中,主要人物的表演居中,其他演員們的表情也通過鏡子無遺展現出來,而不至於讓其他演員成為一個個人頭道具堆在主要人物面前,在展現人的藝術上,導演富有令人驚豔的技巧。
黑白電影,在光的本質上是黑和白的交疊與表現,《沒有煙硝的愛情》好的一點是將黑與白十足地視作為一門語言,並互相詮釋。
這一幕,眾人在黑幕中奏樂,門被突然打開,這一瞬間的白光衝擊,不僅僅是在畫面上破壞了黑色的平衡,更是讓奏樂者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就這麼一幀,一道白光闖入黑色中,破壞了所有的事物,通過這樣的方式,這一幕的白光讓人感到破壞感十足,光在這位導演手中居然有道德感,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男女主角在河畔相擁時,遠景燈光照射在河面上的反射形成了中景,讓這個畫面向後大幅度縱深,這是一個非常巧妙利用光的例子。
《沒有煙硝的愛情》最令人感到敬佩的是那些在畫面中常常漂浮著的空氣感,沒有數碼視頻直接轉黑白的那種尷尬。這種空氣感往往來自於煙、霧、氣等等的瀰漫和縈繞,這種彌漫將觀眾和電影的邊界柔化了,就像老時代的肖像照,並沒有一鏡拍完的空洞,而是多多少少有些朦朧,好像我們和故事之間隔著的不是銀幕,而是一團空氣。
因為黑白電影色彩越少,就越純粹,導演可以更純粹地表達藝術,觀眾可以更純粹地感受單色光影的力量,並檢驗導演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