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關於為何採用4:3畫幅和黑白影像的一些個人理解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在16:9早已成為默認銀幕尺寸,2:39:1變形寬熒幕成為電影視覺常態的年代,4:3畫幅與黑白影像的結合,已日趨成為一種單純為追求16mm膠片屬性,刻意彰顯影片視聽旨趣與眾不同而慣用的拍攝手段。
然而對於《沒有煙硝的愛情》而言,這種為了「……」而「……」的修辭並不成立。站在攝指的角度,結合帕夫利科夫斯基作為導演與編劇的作者訴求,盧卡斯·扎爾並不希望觀眾看到諸如2:39:1或16:9那麼寬大的橫向空間。努力營造「被制度化」的壓迫感,構建有限的橫向畫面空間內部視覺元素的擁擠和秩序,是其作為攝指對劇本和導演意圖應有的理解。
這裡就不得不對影片的劇情稍作分析。《沒有煙硝的愛情》,其時代背景為沒有煙硝的愛情初期至中期,其故事的發生地橫跨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和巴黎,這是影片的時空屬性。結合男女主角的身份定位,二人對「歸屬感」的認知並不處於同一水平線,對意識形態與藝術的辯證關係擁有差異化認知。與此同時,構建二人情感紐帶的斯拉夫民樂藝術在兩個意識形態中都顯得水土不服,最終造成兩人相愛相殺,無法白頭偕老的悲劇局面,這是「沒有煙硝的愛情」特定時代背景下潛在的角色心理屬性。很明顯,沒有煙硝的愛情背景和所處陣營只是交代了時間與空間,真正的沒有煙硝的愛情存在於人身上。
因此,針對這部影片,選擇4:3畫幅是明智之舉。壓縮了畫面的橫向空間,是為了把關注盡可能地聚焦在人物本身上。導演與攝指鬼才般的鏡內構想,又把縱向空間進行了放大和延展。可以看到在諸多的室內場景中,縱向空間得到了極致的利用,前後景層次之豐富,單一畫面中元素之複雜,幾乎達到了零浪費的程度。橫向空間上嚴謹周正的構圖,加之縱向空間內元素滿而不盈、極度遵循線條透視的組合方式,讓鐵幕之下,超越觀眾想象的視覺秩序完美呈現。對特定場景中鏡面的高級「利用」,使畫面中戲中戲的合理存在成為可能,本該成為背景或背影的人物,擁有了更紮實的存在感,更進一步地,將畫面信息量擴大,將被「制度化」的視覺想象做到極致的程度。此時,豐富的色彩反而成為困擾觀眾注意力的元素,化繁為簡,省去在本已搭建完成的視覺秩序中,必然會帶來繁雜困擾的色彩元素,黑白影調成為最直接的解決途徑。
以上即本人觀影後,對本片為何採用4:3畫幅和黑白影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