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那邊的風景更好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

人生就像一個圓圈,我們終究會回到原點。

英國權威電影評論期刊《視與聽》曾在2012年評選「影史十佳」,其中黑白片就佔了七部。可見黑白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2012《視與聽》影史十佳
1.《迷魂記》(1958)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2.《公民凱恩》(1941) 奧遜·威爾斯
3.《東京物語》(1953) 小津安二郎
4.《遊戲規則》(1939) 讓·雷諾阿
5.《日出》(1927) 茂瑙
6.《2001太空漫遊》(1968) 斯坦利·庫布里克
7.《搜索者》(1956) 約翰·福特
8.《持攝影機的人》(1929) 吉加·維爾托夫
9.《聖女貞德受難記》(1928) 卡爾·德萊葉
10.《八部半》(1963) 費德里科·費里尼
除了1、6、7,其餘都是黑白片

如今彩色電影盛行,黑白創作已經不是大眾主流,但不乏還有一小部分導演堅持黑白影像,其中就包括波蘭籍電影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他今年帶來的新作正是一部令人驚嘆的黑白電影——

《沒有煙硝的愛情》

《沒有煙硝的愛情》講述的是兩個身份背景懸殊的男女在殘酷的沒有煙硝的愛情時代戀愛的故事。

波蘭籍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

其極簡又充滿情緒張力的影像質感,征服了歐洲評委,帕夫利科夫斯基也因此獲得了今年的戛納最佳導演獎。

1

尋根文化的父母愛情

愛情在大時代下的坎坷是這部電影的悲劇核心。一個是音樂家Wiktor,一個是女歌手Zula,兩個人在政治氣息濃厚的沒有煙硝的愛情時代,小心翼翼的談著戀愛。

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兩大陣營衝撞中,他們的愛情更像是夾縫中的小花,艱難的開著。

沒有《羅馬假日》一樣的歡快愉悅,也沒有《卡薩布拉卡》那般的艱難抉擇。有的只是夜遊巴黎的舒緩平靜,有的只是手風琴下的詩意恬淡。

夜遊巴黎

面對沒有煙硝的愛情時代的政治壓迫,這對戀人唯有用音樂來宣洩情感,音樂串聯起他們的愛情經歷,是他們分分合合的見證者,同時也為我們製造了一個精神的空間,歡快帶著鄉愁,柔情藏著悲憫。

波蘭民族音樂非常具有情感穿透力,它就像是愛情的一道道閃電,劃破天空,在不安的時代找尋難以久違的悸動。影片中開場三十分鐘的音樂歌舞排練甚至還讓人想起了馮小剛執導的《芳華》。

歌舞排練場景很容易讓人想起《芳華》

但不同《芳華》過分追求的戲劇性,《沒有煙硝的愛情》則更為私人化。電影中主人公的愛情故事正是取材於導演的父母經歷,片尾字幕——獻給我的父母,就是絕佳的證明。

讓人淚目的片尾字幕

身為波蘭人的帕夫利科夫斯基,雙親都是波蘭的知識分子,但他14歲就離開波蘭,曾經在德國和意大利生活過,後來定居英國。家庭文化氛圍薰陶以及常年在外漂泊或多或少讓他的性格多了一絲高冷,有著歐洲知識分子的典雅氣質,這也深深注入到電影之中。

在Wiktor的臥室裡掛著莫迪里阿尼的《斜躺的裸女》(右下角)

他此前拍攝的電影都是極具小資風格的愛情片,格局小而精巧,充滿了歐洲知識分子的機靈和犀利。

憑藉《單親相愛的日子》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

但從2015年的《修女艾達》開始,帕夫利科夫斯基徹底轉變了影像風格,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創作出路:接受並正視波蘭文化,拍真正屬於自己的電影。

同樣是黑白電影的《修女艾達》

可以說此前一直「迷失」的他又重歸故里,開啟對祖國文化的尋根之旅。波蘭地域的文化性給導演帶來了靈感,《修女艾達》就是他第一部波蘭電影,該片為他贏得極大的聲譽,他也因此拿下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帕夫利科夫斯基高舉奧斯卡獎盃

時隔三年之後,他才推出新作《沒有煙硝的愛情》,不同於《修女艾達》的嚴肅哲思,前者更像是一篇精緻的愛情小品文。

兩人的動容表演給本片增添一絲俏皮感

但唯一不變的還是對《修女艾達》極簡主義風格的延續,這也為帕夫利科夫斯基貼上了「波蘭作者」的標籤。

2

極簡主義的內心獨白

電影的敘事時間是從1949年到1964年,15年的光陰故事被導演用影像濃縮成88分鐘。

相比於一些長達三四小時的愛情鉅作,《沒有煙硝的愛情》短小精悍,內力充沛,用極為簡練透徹的敘事手法來征服觀眾,給人一種直抵內心深處的靈魂觸動。這種觸動正是來自畫面留白給人帶來的思考性。

一車一人,四周都是白茫茫

留白是中國水墨畫的最高境界。《沒有煙硝的愛情》中每一幀極簡留白的畫面,更像是與東方文化遙相呼應。導演剔除畫面場景的雜亂,削減不必要的物件,乾淨簡單,靜若處子,就如畫一幅水墨畫一般,黑墨白紙,寥寥數筆,勾出神韻。

1.33:1的畫幅讓極簡主義發揚光大

從某種程度講,留白更像是觀眾的內心獨白,它無限容納觀眾的思維,揭曉著景框之外的全部奧秘,完全讓觀眾沉浸在留白的海洋裡。

破敗的教堂讓人思緒萬千

除了對單幀畫面的留白處理,導演還通過省略的剪接手法來搭建敘事結構,消除不必要的時空瑣事,用簡單的黑幕來串場,這種對時間的凝練有著極具思辨的智慧,也充滿了不可知的冷酷。

這種冷酷感是從極簡主義畫面中走出來的,我們會看到一些違背常規的構圖方式。

人物經常處在景框的下半部分

有的甚至處在畫面底部

人群在景框下方,一頭牛在上方,產生一種極為凝重的失衡感

導演經常採用俯拍視角,將主要人物放在畫面底部,中部填充背景人物,凸顯出天花板,以此來延展空間,製造景深感。

這暗合著電影所表達的主題:個體不過是滄海一粟,終究會在歷史長河中消逝。

他們最後回到教堂自行成婚,選擇吞毒自殺

生命雖然逝去,愛情永久留存。結尾就像是一個輪迴,我們看到了電影開場前出現的教堂景象。

人生就像一個圓圈,他們又回到了原點

他們回到原來的地方,變回原來的模樣,彼此依偎,永不分開,然後像一陣風吹過麥田,消散。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