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年度最震撼的愛情變奏曲!一生一部的大師級永恆經典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
88分鐘,無一處「廢筆」,囊括了意識形態、沒有煙硝的愛情、音樂和愛情,收筆時以極為震撼的結尾,一劍封喉,不給人絲毫喘息機會。看完全片後,心裡好像,下了一場雪。不出意外的話,《沒有煙硝的愛情》(Zimna wojna)恐怕是我2018年最喜歡的一部愛情片。
那段黯然銷魂的片尾直接讓人內傷。華麗哀傷的場景,又叫人忍不住立即重看了第二遍。《沒有煙硝的愛情》是一部精緻的電影。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早已功成名就,憑藉2013年的影片《修女艾達》贏得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多個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時隔5年,這部《沒有煙硝的愛情》讓他拿下第71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差一點就把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收入囊中。
爛番茄一度打出100%新鮮度,100%的觀眾分,可見影片實力驚人,影片講述了波蘭流浪藝術家維克多和他心愛的歌者祖拉之間長達15年的愛情糾葛。時間跨度從1949年到1964年,空間從波蘭到莫斯科,再從柏林到巴黎,最後又回到波蘭。影片以時代為輪廓,在意識形態的衝突,沒有煙硝的愛情的陰雲下,描繪了一段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的「錯位愛情」。
維克多和祖拉的愛開始於彼此的欠缺,是人類對於愛情追逐的原始本質。人類原始的本質,在於使我們稱之為人的完整性,而對這種完整性的慾望和追逐就叫做愛。愛,其實就是欠缺,欠缺我們已丟失並努力尋找的那另一半。
欠缺就是欲望的核心,而重新找到另一半則是一個早已注定無法實現的夢想。當愛人們恰好遇到他們的另一半,就會奇跡般地被柔情、親緣感和愛牢牢抓住。他們不再滿足於相互分離,哪怕只是片刻。
所以,但維克多第一次聽到祖拉唱歌時,就被她深深的吸引。那怕她的同伴提醒他,「祖拉是個刺頭,坐過牢,刺傷過自己的父親」。維克多根本聽不進去,欲望遮蔽了所有理性思維,他只想找到他的另一半,而這時,祖拉給了他完整自己的絕佳機會。在時間的流轉,空間的變換下,維克多和祖拉不斷調換著位置。一開始是維克多處於高位,他栽培初出茅廬,羞澀的像個小芭蕾少女夢,但內心倔強無比的祖拉;愛的天平,幾乎完全偏向維克多,他是兩人關係的操控者。
直到他決定帶祖拉逃離社會主義的波蘭,去到資本主義的法國時,祖拉的退卻,維克多失落,讓兩人的關係角逐發生了微妙的轉變。兩人斷斷續續的接觸,始終被地域和意識形態區隔開。
慾望之火熊熊燃燒,經歷時間的磨礪,內心的成長,對於愛的堅持,兩人終於走到了一起,在巴黎開啟了全新的生活。可時間和空間總會同時製造成功和失敗。兩個人一旦融合為一個人,他們便不再有任何時間專門用於創造。因為他們已經得到希望的一切,不再有欠缺感,生活隨即陷入停頓,二人世界變成了一種死亡,這死亡雖然舒心愜意,但卻單調乏味。
他們會陷入一種奇怪的狀態:一邊想逃跑,一邊想貪婪的擁吻。《沒有煙硝的愛情》將這段急速掉頭,迅速枯萎的愛情,刻畫的慘烈且迅猛,力透紙背,令人感嘆。身體的斯磨,心理的碰撞,從床頭,船尾,到酒吧;
精神的猜忌,肉體的隔離,從屋簷下的爭吵開始,到彼此之間的消耗和冷漠為止。
幾個片段,精準又浪漫,動人卻殘忍。離開了所謂的控制,去到自由的地方就能滋養出繁花似錦的愛嗎?維克多終於把祖拉碰上了爵士女歌手的位置,可透過錄音棚的窗子,祖拉告訴維克多,「我再也不信任你」。於是,慾望又開始暗潮湧動。兩人不斷製造一些危機來打破安逸的,程式化的,有安全感的存在狀態,重入虛無,所以只能彼此再次分離。
到這一刻,愛情的天平完全調換了位置,祖拉才是控制兩人關係的執牛耳者,一直到片尾,祖拉用她的方式,封凍了兩人愛情的最佳狀態。當時間停止,空間永存,他們終於彼此完美相融,不再欠缺,也不再有欲望。《沒有煙硝的愛情》原本可以用更為宏大的背景去製造足夠多的衝突,可影片總是淡淡的推進,緩緩的一幕接一幕。
它用人物之前的愛情關係,兩位主角和幾位二級人物之間的關係,隱喻了時代的羈絆和壓迫。無論是放逐他鄉,還是回到故鄉,他們都無法獲得彼此完整的愛。《沒有煙硝的愛情》如機器一般,精妙的建構了人物和時代的互文關係,用精準又浪漫的方式呈現了人與人之間,意識形態之間的一場沒有煙硝的愛情。影片最更可怕的地方是,整體來看,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還從音樂入手,架構了其與時代背景和政治話語之間的關係,而且基於音樂設計了鏡頭調度乃至整個視覺體系。
這也是為什麼《沒有煙硝的愛情》時長雖段,但非常耐看的原因。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誇獎影片的配樂,從一開始的鄉村民調,自然樸實;到斯大林時代,歌曲被意識形態化,群舞大合唱代替了從前的純真;兩人到巴黎時,醉人碎心的爵士樂此起彼伏;再到最後的「無聲」,
多種類型化的音樂形態與人物造型和內心狀態,社會形態,時代感強烈呼應,電影元素之間緊密聯繫,且分寸拿捏不溫不過,平衡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大師級的作品就是如此了。另外,我太喜歡《沒有煙硝的愛情》的鏡頭調度了。黑白攝影、1.33:1的畫幅,兩邊的黑框造成壓迫感,也為人物之間,位置和心靈關係的「遠近」提供了可操控的衝突空間。加上精緻的光影、略帶俯角的、將人物框在畫面下半部分的構圖方式,都給人全新的視覺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的一段,為了配合爵士樂的動感,《沒有煙硝的愛情》有多場令人賞心悅目的運動鏡頭。
其中兩場讓人印象深刻。當兩人的關係抵達高點時,鏡頭以女主角祖拉為中心開始旋轉移動,祖拉是眾人的中心,觀眾視她為天使,那時而進入熒幕的燈火引發著眩暈。
鏡頭的結束位置時兩人之間的四目相對,含情脈脈;
到兩人關係跌入低谷時,鏡頭依然以祖拉為中心開始旋轉橫移,她第一張爵士專輯錄播成功,觀眾敬她如神,鏡頭的結束位置還是男主角維克多,可兩人錯過了四目相對的機會,維克多看著其他地方,祖拉的愛失去了回應,愛的訊息已無法傳遞。
僅僅就憑這一前一後兩段鏡頭和場景調度,就可見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的深厚功力。在戛納電影節放映時,有不少中國記者把沒有煙硝的愛情比喻為波蘭版的《芳華》。雖然主題上有共振,但兩部影片的落腳點和處理方式卻不大相同。不同於《芳華》的熱烈和繁複,
極簡主義風格的《沒有煙硝的愛情》讓整部電影成了一個透著冷峻。
其模糊化劇情過程的處理做法,使電影顯得相當克制和冷靜,把本可當成賣點和痛點的迫害和摧殘的煽情段落主動隱去,跳過本該著重展現的體制對於個人離開的質疑和拷問,以兩位主角的命運結局作為所有問題的結果呈現出來,可以說,他們愛情的經歷和結局,就是最有力的回答。
片尾那個空鏡頭,一陣微風吹過,搖曳了草苗,往事隨了風。就像《沒有煙硝的愛情》精美的宣傳手冊上寫的那樣:愛情是愛情,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