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愛情與政治互為隱喻的電影,非常高級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
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上,有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
優雅蒼涼的黑白影像,打破傳統影片PPT式運鏡,構圖、聲音的飽滿與故事的極簡反差都注定讓這部電影名垂青史。
《沒有煙硝的愛情》
Metacritic打了90分,豆瓣評分7·8,成績都還是不錯的。
《沒有煙硝的愛情》入圍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憑藉該片拿下了最佳導演。
不出意外,《沒有煙硝的愛情》在今年的奧斯卡上也會有大獎斬獲。
一部88分鐘的影片打敗了李滄東和賈樟柯,憑什麼?
先來看看畫風。
雖然是黑白色,但是層次分明、構圖精致,籠罩著濃厚的復古感,完全就是藝術品。
很多富有詩意和隱喻的畫面讓我聯想到了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這是一個和政治有關的故事,更是一場和愛情有關的故事。
很多媒體把它稱為情慾版《芳華》。
男主維克多是一名優秀的音樂人。
他和搭檔艾蓮娜為了給藝術團招新,去鄉間挑選能歌善舞的農民。
雖然兩個人都是專業藝術家,但還是徹底沉醉在了唯美、樸實、清澈的民間歌曲面前。
他們決定組建有特色的民間藝術樂隊。
過了初選的選手被他們帶到一座大房子面前,他們將在這裡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賽,有點選秀的意思哈。
初賽時,一個名叫祖拉的姑娘吸引了維克多的注意。
祖拉的嗓音和長相都不是最出色的,但維克多確信她的身上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氣質。
祖拉坐在角落裡,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但她非常明確自己要討好的人想要什麼。
維克多對祖拉一見傾心。
後來,維克多又從別人那裡聽到了關於她的傳聞,觀察了她的日常舉止,維克多徹底愛上了祖拉。
祖拉在維克多的指導下,唱遍了鋼琴上的每一個音符。
少女的笑容和身影在音樂與舞蹈間盡情徜徉。
演出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民間藝術一下登上了國家的最高舞台。
當藝術被強行與政治聯合。
藝術團的演出內容也不得不做出調整,他們必須要演繹土地改革、世界和平以及對和平的威脅。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急需政治的讚歌。
維克多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選擇出走。
他的出走並不意外,他的眼光從不世俗,從他挑選祖拉時開始。
即使祖拉有殺父的案底和浪蕩的名聲,維克多依然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她,訓化她。
兩個人吵架後,祖拉一邊罵人一邊頭也不回的跳河了。
維克多回頭時,她已經躺在了河水中,安靜的唱起了歌。
這樣特別的女人,怎麼能不讓他著迷呢?
他希望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藝術王國,自由對於他來講是最重要的事情。
反倒是看似叛逆、充滿抗爭精神的祖拉留了下來。
為了生存她從來都願意做出犧牲,因為她嘗過苦頭。
她和藝術團一起對斯大林高唱讚歌。
這樣的故事,真的很容易讓國內觀眾想起馮小剛導演的《芳華》。
《芳華》中的男主劉峰本是一個雷鋒式的人物,結果因為聽了一首鄧麗君的「黃色歌曲」心慌意亂,對喜歡的芭蕾少女夢表了白,結果卻成了人人唾棄的流氓,大好前途被毀。
女主何小萍本是文工團舞蹈底子最好的演員之一,因為父親在文革中被打倒,成了整個文工團的最底層。
兩個人的命運和愛情,在時代面前沉浮不定,令人慨嘆萬千。
但在杉姐看來,《沒有煙硝的愛情》又和《芳華》有著本質的區別。
《芳華》讚美的是青春、是少男少女無限美好的肉體在大時代環境下遭受重創的慘烈。
《沒有煙硝的愛情》重點描摹的是衝突,個人與時代的衝突,愛情與政治信仰的衝突、藝術與政治的衝突,更多的是無奈。
維克多離開藝術團之後,開始了流亡生活。
他在異國的酒吧、在影院到處流浪,每次祖拉都能找到他。
兩個人就像牛郎織女一樣,一年甚至幾年才見一次面,但他們的愛情之火從未熄滅。
從鏡頭來看,男女主角每次相見,他們都會接吻,你能從兩個人的情緒感覺到那種炙熱和溫度。
他們的身份隨著時間慢慢發生著逆轉。
維克多從上流藝術家淪為窮困潦倒的酒吧鋼琴師,最後因為去觀看祖拉的演出,非法出入境成為了一名囚犯。
而留在藝術團的祖拉越來越有名氣,成為了電影明星。
阻擋他們的從來不是第三者、時間、距離甚至婚姻。
祖拉用與意大利商人結婚的方式,合法的走出波蘭,到法國與維克多見面,而祖拉的這位丈夫在電影中從未出現過。
那麼阻擋他們的是什麼呢?
答案很明確,是政治、是信仰、是時代。
兩個人一起在波蘭藝術團時,祖拉就和維克多起過衝突,祖拉無意間說出了對維克多小資產階級的不滿。
如果說維克多的出走讓他沒有過上好日子。
那麼不出走的祖拉是不是就能有幸福生活呢?
答案是否定的。
祖拉雖然越來越有名氣, 但是她的名氣建立在對上層的諂媚基礎之上。
她從來不是一個貞潔的女人,雖然她從來都深愛著維克多,但她並不拒絕別的男人。
祖拉的唱法一變再變,從清純的民歌到政治讚歌,再到迎合上層階級審美趣味的爵士樂。
最後一次登台,祖拉帶著一頭黑色的假髮,穿著性感亮片的裙子,腰肢扭動,性感無限。
她再也不是那個唱民歌的姑娘了。
沒有人能在這場沒有煙硝的愛情的對峙中逃離,不管你站在哪一方。
《沒有煙硝的愛情》是波蘭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繼《修女艾達》之後的又一力作。 導演說他無法去想象那個年代的色彩,所以黑白才能反映「真實生活」。
1.33:1的畫幅,人物被放在畫面的中下位置,人物在大時代的裹挾之下變得微乎其微,壓抑而不自知。
兩位主角的名字取自導演的父母,導演帕夫利科夫斯基通過這部電影,致敬了他父母在那個灰暗時期的偉大愛情。
父親是一名軍醫,母親離家成為一名芭蕾舞女演員,十四歲時,母親帶著他離開波蘭去往倫敦。
本以為這是一個「異國情調的假期」,卻成了徹底的告別,此生的流亡。
在導演的記憶中,他的父母共同生活了40年,他們不停地分分合合,在鐵幕兩邊相互追隨又相互懲罰,兩個堅強且優秀的人一生都沒有停止過對對方的抱怨。
影片的敘事時間橫跨1949到1964年之間,故事從波蘭鄉村到勞改營、到華沙、東柏林、巴黎、斯普利特。
電影從沒有煙硝的愛情的大背景到男女之愛。沒有煙硝的愛情和愛情互為成為隱喻,愛情與政治從來都是相似的。
印象很深的一段,兩個人曾在巴黎有過一段同居生活,夜幕下的兩個人和黑暗中的任何一對都一樣。
他們熱情的詢問著對方的現狀,甚至還一起製作了一張專輯。
維克多把這張專輯視為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可是,他們卻各自為這張專輯付出了身體。
維克多為了歌曲的詞求助了曾經的情人。
祖拉為了歌曲的發行和音樂人上了床。
祖拉為此醋意大發,在酒吧和各種男人瘋狂跳舞。
而維克多一巴掌打走了日思夜夢的祖拉。
他們無法分開,又始終無法相容,更無法在一起生活。
最後,他們為了在一起只能選擇一起自殺。
他們無法在不同的文化政治氛圍中生活,又無法完全接受沒有尊嚴的誘惑。
這種複雜而混亂的愛情,是時代的悲劇,無解。
影片的結尾,他們坐在路口等待死亡的到來。
祖拉說「到另一邊去吧,那裡風景更好一點」。
可是,那邊的風景,真的會好嗎?
微信公眾平台《1895電影評論》同步
合作,轉載請豆郵
本文首發《電影爛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