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對於內容和形式的一次調整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

影像辨識度一直都是一個形式主義風格導演最為推崇的元素,我敢說,而只要是看過《修女艾達》的人,其中絕大部分,只要稍微看幾個《沒有煙硝的愛情》中的鏡頭,就可以辨識出影片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這來源於這位歐洲新晉黑白藝術電影大師——帕夫利科夫斯基,對於黑白影像的絕佳把控,黑白影像在其手下彷彿孩童的積木一樣,可以任由導演擺出自己想要的造型,以達到導演的表意目的。而繼上一部《修女艾達》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後,導演拿出了這部征服戛納電影節評委的作品,可以讓得這位才研習兩部黑白藝術的導演的頭銜前面,可以加上大師兩個字。

若是從影像風格和故事背景以及結構來看,導演的新作和上一部《修女艾達》幾乎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兩片都是以導演的故鄉——波蘭為背景,以黑白為飾,講述的在大環境冷冽、無情的影響下,人們對於自身感情訴求的慾望。不僅如此,就像我前面說的,兩部影片的影像風格和質感也是如此的相似,不得不讓人懷疑是一次嚐到了甜頭之後的再次效倣。但同時,我們觀影時,卻又感到了與前作強烈的不同,而這個不同,則是來自於導演對於敘事的掌控,以及這種掌控所產生的「副作用」。

觀眾在看《修女艾達》時,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張力,這種張力來自於導演對於敘事的的部分捨棄、構圖的大量留白、人物台詞的極度精簡、運鏡的留白等等一系列的舉措得來的。這樣就造成了,觀眾在觀影時對於導演技法的注重,可能超過了對於電影故事本身,也就是常說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係。而到了影片《沒有煙硝的愛情》中,很明顯的發現,導演想要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而若是只論獲得了最佳導演獎這樣的一個結局來看的話,無疑是成功的。但是新作《沒有煙硝的愛情》即使是做出了對於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部分平衡,也無法使挑剔的影迷們感到滿意。因為,觀者還是能感覺到,在影片中,彷彿還是有著可以操作的空間沒有施展。

而正是導演的這樣的欲圖彷彿用力稍猛,就難以完全脫離「敘事老套」的指責。但其實,天平的另外一邊——形式,卻賦予了這個「老套」的內容以別樣的觀感。男人和女人一見鍾情之後,分分合合輾轉顛簸的愛情故事,這樣一個被其他瑪麗蘇電視劇電影用過無數次的故事內核,在黑白影像的渲染之下,有著別樣的觀感。特別是因為導演將兩人十餘年的愛恨情仇,壓縮在了一個八十分鐘的故事裡,僅僅摳取兩人這十幾年中的幾個小片段,來連串成線,將片段之間的故事全部留白。這樣的做法,再加上沒有煙硝的愛情的社會環境背景和政治背景,讓得當時的時代背景成為與電影文本同樣重要的二元之一。

導演將二人的故事,以波蘭為開頭,兩人在民間選拔時一見鍾情,先後奔赴巴黎,愛情與事業均在巴黎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波蘭藝術家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多年之後的祖拉,也沒有了往日的質樸,會穿著低胸裝在台上演唱流行歌曲,而二人的愛情更是收到了諸多的阻力,最後艱難離開巴黎,回到波蘭。這樣的三段式的傳統劇作結構,開頭結尾與中段的表現手法,也是不盡相同。

鏡頭在巴黎和波蘭時,觀眾會感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氛圍,即使是在黑白鏡頭下,巴黎也是活潑浪漫的,鏡頭也多位運動的長鏡頭,音樂也是歡快明朗的,而當鏡頭回到波蘭時,則彷彿瞬間回到了《修女艾達》,壓抑和灰暗的氛圍,以及固定鏡頭中的構圖,都在講述著導演的意圖。

而在邁克爾哈內克沒有選擇繼續《白絲帶》的道路,《快樂結局》又被貶為是哈內克近年來的低谷之時,帕夫利科夫斯基五年內拿出了兩部重量級的黑白作品,彷彿在宣示著歐洲黑白影像作者的某種傳遞。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